
白细胞减少症
【概述】:
1. 我国健康成人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为4-10?109/L。约5%左右健康人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高于10?109/L。健康成人中性粒绝对值为2-7.5?109/L左右
2. 国内诊断标准:
(1) 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中性粒百分数正常或稍减少
(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绝对数低于2.0×109/L(成人)、<10岁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
(3) 粒细胞缺乏症: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3. 中性粒细胞数减少的程度常与感染的危险性有明显相关:中性粒细胞在(l.0~2.0)×109/L时容易感染,低于0.5×109/L时具有极大的感染危险性
【病因】
1. 继发性
(1)感染:
(1) 细菌: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严重败血症、粟粒性结核
(2) 病毒:病毒性肝炎、传单、流感、麻疹、水痘、风疹、艾滋病、细小病毒、登革热
(3)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原虫(疟疾、黑热病)
(2)药物:
(3)血液病:巨幼贫、缺铁贫、再障、PNH、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MDS、骨纤
(4)脾亢
(5)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6)骨转移癌
(7)内分泌疾病:黏液性水肿或垂体功能减退。
(8)恶病质和衰弱状态
(9)过敏性休克和对异体蛋白反应的早期
(10)射线
2. 原发性或遗传性:少见
(1). 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 家族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 婴儿及儿童期粒细胞减少症:
(4).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 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6). 先天性骨髓粒细胞缺乏症
(7). 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
(8). 假性粒细胞减少:中心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循环池内粒细胞相对性减少,但总数并不减少
【分类】
1. 白细胞减少症:
(1) 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低于2?109/L,波动性较大,中性粒百分数正常或稍减少。
(2) 少数患者无症状,仅在血液检查时才被发现
(3) 有些患者反复感染,如感冒、上感、泌尿道和胆道感染等。
2.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1) 绝大多数由于机体对药物或化学品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的,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0.5?109/L以下
(2) 患者发病前2-3天感到疲劳,极度乏力,继之畏寒,发热。此时患者抵抗力极度低下,并发感染并迅速蔓延。
3. 慢性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发病机制】
(1)生成减少:
l 电离辐射、化学毒物和细胞毒药物:直接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及分裂期的早期细胞,或干扰粒细胞增殖周期。红系及巨核系也受到影响,由于粒细胞半衰期短、更新快,粒细胞减少常先于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现
l 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异常细胞骨髓浸润导致正常造血干细胞受抑,粒细胞生成减少)
(2) 成熟障碍:
l 获得性: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的缺铁贫;
l 恶性和其它克隆性疾病:MDS、PNH。骨髓中早期粒细胞成熟及释放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不能释放入血液,出现无效造血,常有病态造血形成。
(3)破坏或消耗过多
(4)粒细胞分布异常
【辅助检查】
1. 周血:
(1) 白细胞显著减少,中性粒<0.5?109/L,甚至缺如,有时单核细胞也减少,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目一般不减少
(2) 粒细胞胞浆中有中毒性颗粒及空泡,核固缩
(3)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亦相对增多
(4) 当血象恢复时先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上升为主,继之粒细胞逐渐上升至正常。
2. 骨髓
(1) 分叶核、杆状核、晚幼粒及中幼粒细胞常缺如,仅有相当数量的早幼粒和原粒细胞,偶见巨大的中幼粒细胞
(2) 恢复期骨髓中先出现原粒和早幼粒,以后增生逐渐恢复,中幼粒和晚幼粒开始显著增多,最后成熟粒细胞增多,故在骨髓恢复初期,周血中可见到中、晚幼粒细胞,有时也可见到少量原粒细胞,甚至类似白血病血象,需正确鉴别。
本文是黄金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