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性溃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消化性溃疡是较为高发的消化道疾病,资料统计大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曾患消化性溃疡。许多人因为上腹痛去医院,医生会根据病人腹痛特点及体征来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通过电子胃镜检查证实胃溃疡或是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
那么,关于消化性溃疡您是否了解呢?究竟哪些症状出现时要怀疑自己是消化性溃疡呢?消化性溃疡病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些消化性溃疡的知识。
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
消化性溃疡有其典型症状:上腹痛为主要症状,性质可有隐痛、钝痛、灼烧样痛、胀痛、饥饿样痛,常具有以下特点:①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或十余年;②周期性发作,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缓解期长短不一;③部分患者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胃溃疡常在餐后0.5~1小时疼痛,持续1~2小时消失;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餐后2~3小时开始疼痛,持续至下次进餐才消失,或夜晚睡前疼痛,进食或服用抑酸、抗酸剂后可使疼痛缓解。④发作期上腹部局限性压痛。但近年来由于抗酸剂和抑酸剂等的广泛使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日益增多。
消化不良症状:除上腹痛外,患者常常伴有反酸、嗳气、烧心、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胃酸分泌过多、饮酒、吸烟、遗传、应激和心理因素,同时也与粘膜的预防力下降有关。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有“无菌无溃疡”之称。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其防御和修复功能,同时能够增强胃酸及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双方面协同造成黏膜损害和溃疡形成。

(2)非甾体类抗炎药
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损伤作用的最常见的药物,以阿司匹林最为显著。此外,氯吡格雷、华法林、血栓通、西乐葆、依托考昔以及感冒药等药物也不少见。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首选电子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既可以直视观察溃疡,判断溃疡分期,并可以进行活检,鉴别良恶性溃疡,同时还可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如果觉得胃镜难受,可以选择无痛内镜原来胃肠镜检查还可以这么舒服!或胶囊内镜检查银发奶奶来珠江医院做胃镜:“咱不再畏镜”!(本公众号近期都有相关推文,欢迎阅读)。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1、目的: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
2、非药物治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劳累、焦虑。改善生活规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进食,避免刺激食物,戒烟戒酒。避免再次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3、药物治疗:
(1)如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四联疗法。四联疗法由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例如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再加铋剂组成,疗程为14天。需要注意的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容易,虽然按时服药、足量、足疗程可以加大治疗的力度,但是菌种的复感染率也很高,主要经口传播,因此推荐家族成员共同检测和治疗,做好分餐制,养成良好的卫生和进食习惯也很重要。(2)抗酸治疗也是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最常用的抗酸分泌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持久。一般十二指肠溃疡疗程为6周,胃溃疡疗程为8周,愈合率可达到80-100%。
综上,消化性溃疡虽然常见,但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戒烟戒酒,规避损害消化道黏膜的药物,可以预防病情复发。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仅用于科普,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