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睾丸肿瘤的分期
为明确是否存在转移灶,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半衰期,检查回流路径的淋巴结、排除内脏转移的存在是必要的。因此,为准确分期推荐以下检查肿瘤标志物(AFP、HCG、LDH)、腹/盆腔CT、胸部CT、双侧睾丸超声、骨扫描(患者伴有相关症状时)脑部CT(患者伴有症状或多发肺转移或血HCG明显升高)。
国际抗癌联盟(UICC)2009年公布的分期标准,包括:明确的肿瘤解学范围、评价肿瘤的标志物水平(HCG、AFP、LDH睾丸切除后的最低值)、明确区域淋巴结意义和对区域淋巴结的评价做了一些修改。

睾丸肿瘤预后与肿瘤本身的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及病理分期、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等相关,同时与采用的治疗方法密切相关。1997年,国际生殖细胞癌协作组(IGCCCG)根据肿瘤的组织类型、病理分期及肿瘤保肢物的情况,制定出了睾丸肿瘤的预后分期系统,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及预后差3个等级。
(一)有必要评估以下内容:
1、睾丸切除术前后的肿瘤标志物半衰期。
2、腹膜后、锁骨上及纵膈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是否有肝脏及肺部转移。
4、脑及骨骼的情况:当存在可疑症状或伴发高风险因素,如符合国际生殖细胞癌协作组的不良风险标准,高β-HCG和(或)多发肺部转移。
(二)必须做的检查
1、常规血液学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清肿瘤学指标。
血清肿瘤学指标:睾丸切除术后指标的半衰期: AFP和HCG的平均血清半衰期分别为7天和2~3天。睾丸切除术后血清学指标需重新评估,有临床分期疾病的患者肿瘤指标需一直检测到指标正常化。根据 IGCCCG风险分级,睾丸切除术前的肿瘤血清指标对划分患者病情至关重要。睾丸切除术后血清肿瘤指标持续升高往往提示肿瘤转移(宏观/微观),但是睾丸切除术后的肿瘤血清指标正常并不代表肿瘤未发生转移。化疗期间,肿瘤指标应下降,若不下降往往提示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的患者若在第一次化疗(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出现肿瘤标志物缓慢下降,提示化疗剂量需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膜后、纵隔及锁骨上淋结: CT能很好地评估腹膜后及纵隔淋巴结情况,而锁骨上淋巴结如果经CT检查后怀疑有问题则需查体。腹部盆腔CT检测腹膜后淋巴结的灵敏度为70%~80%,该检查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淋巴结的大小和形状。当使用低于3mm薄层扫描时,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增加。这些特征在分级1和分级2中略微下降,分级下降率为25%~30%。
MRI在检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方面和CT相似但费用更高,所以在临床使用中受限。但是MRI可以在腹盆腔CT和超声无法得出结论时发挥作用。对造影剂(含碘)过敏是做增强CT的禁忌,当医师或患者担心辐射问题时也需慎重考虑CT。MRI目前仅作为一个备用可选方案,现阶段在睾丸肿瘤分期中暂无与MRI相关的指标。
胸部CT对检测胸腔和纵隔淋巴结最敏感,因为有10%左右的患者的肿大胸膜下淋巴结在胸部X线不可见,CT有高敏感度,但是特异度低。
没有证据表明FDG-PET对睾丸癌的分期有帮助。精原细胞瘤患者残余组织超过3cm可以使用该技术但不应该在完成化疗后的8周内,这样可以决定是采用等待疗法还是进一步的治疗方案。FDG-PET不建议使用于非精原细胞瘤型生殖细胞瘤患者化疗后的重新分级。
其他检查,如脑或者脊柱CT、骨扫描、肝脏彩超,仅当有转移至该处引起相应症状时才可采用。非精原细胞瘤型生殖细胞瘤患者建议行脑部CT扫描或 MRI脑扫描。

(三)分级和预后分期
分级系统采用2017年UICC(国际抗癌联盟) TNM指南,包括:
1、确定肿瘤的组织浸润深度。
2、评估血清肿瘤指标包括睾丸根治切除后 β-HCG、AFP以及LDH的最低值。
3、区域淋巴结的情况。
4、与淋巴结大小相关的N系列的修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