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维宇 三甲
张维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间质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

339人已读

目前,IC的诊断尚缺乏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有些病例仅仅是根据类似的临床症状(如耻骨上区疼痛、尿频、尿急等)就被直接诊断为IC,造成误诊,漏诊了可能是单独或合并存在的其他疾病。从某种程度上说,IC的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其他疾病和识别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基础上的,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IC的鉴别诊断需要除外泌尿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直肠以及盆底神经肌肉方面的一些相关疾病。泌尿系统需要除外恶性肿瘤,各种膀胱及下尿路的炎性病变,例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膀胱炎和放射性或者药物引起的膀胱炎、尿道憩室合并感染等。膀胱结石或者输尿管下段结石也会引起局部疼痛及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临床常见病,其尿频尿急易与 IC相混淆,但是OAB没有疼痛和膀胱内病变等。有的患者疼痛由生殖系统引起,例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另外阴部神经痛是阴部神经的一种周围神经病变,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发生在阴部神经管的阴部神经卡压或受损,导致其分支所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及皮肤的疼痛。典型的疼痛位于会阴和直肠区域,以及女性的阴蒂区域和男性的阴茎处,坐位时疼痛加重,站立或平躺后疼痛可能缓解,阴部神经阻滞可使疼痛缓解。

【间质性膀胱炎的保守治疗】

IC/BPS的治疗以控制疼痛、减轻症状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在保证症状可控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②患者首次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症状、医师的病情评估和患者意愿;③单一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联合多种治疗方法联用;④在理论上应该治疗起效的临床观察期内,如果无效,需及时停止该治疗方案;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持续关注疼痛的改善程度,将其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⑥当所有治疗均无效时,需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误诊为IC/BPS的可能。

(一)心理治疗

IC/BPS患者往往因疼痛和下尿路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压力会增加IC/BPS患者疼痛的症状。临床医师和患者均应意识到,来源于家庭、工作或既往创伤经历导致的压力,可能触发或加重盆腔疼痛,以及加重下尿路症状,形成恶性循环。精神科医师关于缓解压力的专科治疗,可能对缓解患者压力有重要帮助。

(二)行为治疗

1.饮食调整

超过50%的IC/BPS患者食用酸性食物后,疼痛症状会加重或再次出现。避免饮用酸性饮料、咖啡、酒精、茶水、苏打水,避免食用巧克力、辛辣的食物及人工甜味剂可以缓解患者症状。虽然并非所有患者经过饮食调整后症状均能得到缓解,但由于该法简单、易行,所以推荐饮食调整为患者自我治疗的首选方法。

2.膀胱训练

频繁排尿会使膀胱长期处于低容量的状态,成为造成膀胱容量减小的原厌之一。定时排尿、延时排尿能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敏感性,从而使尿频、尿急症状得以缓解。超过50%的IC患者在接受行为调节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

(三)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盆底功能障碍作为起始事件,会导致膀胱壁神经性炎症和盆底肌张力增高,两者都有可能是导致疾痛的原因。物理治疗主要形式有生物反馈治疗、按摩、针灸等,以放松骨骼肌,适用于IC并发尿生殖膈及肛门直肠功能异常者,或IC并发盆底疼痛者。

1.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治疗可以降低盆底肌肉的静息张力,并与药物治疗起着很好的协同作用。IC/BPS患者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法,学会如何在盆腔疼痛发生时放松盆底肌肉,消除“疼痛一肌肉疼挛一疼痛”的循环,改善症状。

2.按摩与针刺疗法

有研究表明,针对合并存在盆底肌筋膜触痛点(trigger point)的女性IC患者,每周1~2次,持续8~12周的盆底肌肉按摩,70%的患者症状可有中度到明显的改善。针对合并盆底肌肉高张力的IC患者,行经阴道盆底肌肉按摩降低盆底肌肉张力,每周2次,持续5周,第12周随访,约60%患者的盆腔疼痛及尿频。尿急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其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按摩。

虽然早期研究发现针刺胫神经与电刺激胫神经治疗IC患者,两者疗效均不满意,但近期相关报道表明,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IC患者,采用针刺单或双侧的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合谷、关元、太溪、中髎、阴陵泉穴,每周2次,每次20~25分钟,共5周的治疗方法,12名患者术后第3个月随访时,在疼痛改善和减少排尿次数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第12个月时有效率为16.6%。提示针灸治疗IC患者近期疗效尚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维宇
张维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