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谢志颖 三甲
谢志颖 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DMD/BMD/XLDCM(抗肌萎缩蛋白病)精准基因诊断的综合检测策略

888人已读

抗肌萎缩蛋白病是由DMD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组主要累及骨骼肌和/或心肌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以及性连锁心肌病(XLDCM),其中DMD和BMD以骨骼肌受累为主,心脏受累出现较晚或较轻;而XLDCM以心脏受累为主,骨骼肌可以不受累或受累很轻。此外,女性DMD基因致病性突变携带者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肌和/或心肌的受累,也属于抗肌萎缩蛋白病的范畴。

DMD基因的突变谱系广泛而复杂,包括大片段的外显子水平的缺失/重复(约占80%)和小于1个外显子水平的微小突变(约占20%;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错义突变和微小插入/缺失等)。此外,DMD基因的突变谱系中还存在一些罕见的同义突变、深在内含子突变以及复杂结构变异,常规基因检测方法(包括MLPA、多重PCR、一代测序以及靶向外显子区域的二代测序)无法检测出这些突变,也无法明确这些突变的致病性。为了能够鉴定出这些罕见的突变类型,我们构建了一套鉴定DMD基因致病性变异谱系的综合检测策略,用于明确患者的精准基因诊断,明确表型轻重,指导治疗和产前基因诊断。该套分子遗传学检测策略已发表在权威遗传学杂志上:Zhiying Xie, et al.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genetic diagnosis of unsolved dystrophinopathies: a stepwise strategy in the genomic era. J Med Genet. 2021;58(11):743-751.。

DMD基因致病性变异谱系的综合检测策略:第一步为常规基因检测;第二步为基于肌肉活检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和DMD基因mRNA分析;第三步和第四步分别为DMD基因短读长全长测序(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同时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算法对发现的变异进行致病性解读。该套检测策略对于大片段缺失/重复以及微小突变的致病性解读也具有重要作用。


谢志颖
谢志颖 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