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肿瘤术后复查需要做哪些检查?
疫情常态化,很多患者手术后希望就近复查,针对我院肺手术后的患者,特推出本期内容供参考:
一、复查的频次和项目:不同类型的肿瘤,各有不同。良性肿瘤和低风险肿瘤(磨玻璃结节、亚厘米结节)复查间隔时间长;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包括低分化癌,肉瘤样癌一般都需要术后辅助治疗,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或遵医嘱。术后或治疗后复查的医嘱信息一般会在出院病历中写明,有时患者住院时间短,比如胸腔镜手术后3天出院,病理结果还不到回报时间,这种情况下建议术后2周左右,去门诊找主诊医生或主管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和咨询;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或病情评估为高风险的患者,医生也会在出院前告知及时返院治疗。
二、出院病情评估、术后病理评估:这两项内容决定了术后是否辅助治疗,或单纯复查,也是术后复查频次和项目的主要依据。
1.病情评估:术后恢复顺利,一般情况稳定;化验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如期拔除引流管、切口拆线,愈合良好;能下床自主活动,胸片或胸CT确定无感染,主管医师确认后,可以办理出院。
2.术后病理评估的关键信息(内容体现在手术记录和常规石蜡病理报告单):
*术中所见(肿瘤位置、大小、质地、形态、侵犯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数目等);
*原发肿瘤类型(鳞癌、腺癌等)和亚型比例(贴壁、腺泡、乳头等);有无脉管侵袭,阻塞性感染等;
*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比例、有无包膜外侵犯;
*治疗后病理转归(若术前做过化疗、免疫或靶向治疗);
*免疫组化(一般用于部分病理指标的鉴别与细化);
*分子病理(非常规,需根据分期确定基因检测的项目、内容、免疫位点另列)。
以上病情和病理评估,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主诊组长确认,部分病情复杂或需要综合治疗的患者,需要提交医院多学科会诊,评估后的随诊方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分期IA或IB,仅术后复查;
*分期IB伴高危因素,或IB以上分期,或姑息手术,术后1个月内返院辅助治疗;
*分子病理提示有异常驱动基因或ctDNA(+),由于可能涉及新药或新型治疗,遵医嘱。
三、术后复查频次与间隔时间:定期复查对每一位肿瘤患者都很重要。参考研究文献和试验结果,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峰期在术后1-2年内,因此2年内勤复查,间隔时间短,以早期发现复发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仍有较好的疗效。参考标准如下:
*术后2周内做第一次复查,磨玻璃癌、亚厘米癌等低危肿瘤可推迟到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一次(低危肿瘤建议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各一次);
*3个月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低危肿瘤患者每半年一次);
*2年后、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
*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
三、复查项目:建议患者出院后自评以下内容: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是否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心慌等,第一次复查时将上述情况反馈给接诊医生,以便综合体检和其他辅助检查做判断。以下为肺肿瘤专项复查项目:
1.血液检查(门诊化验室,空腹抽血):
*基本项目:
血常规、肝肾功、血生化;
饮食不好需要增加血电解质;
若合并糖尿病、肺气肿、心脏病等需要增加血凝分析、心肌酶谱、糖脂等;
*血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yfra21-1(人细胞角蛋白片段);
鳞癌:上述项目+SCC(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2.影像检查:术后3个月内或低危肿瘤患者推荐胸部平扫CT就可以,必要时强化扫描;3个月后,对于高危肿瘤、接受过辅助治疗或目前正使用靶向药物等患者群体,建议胸部+颅脑强化CT,并参考病情复发风险增加以下检查项目:
*每年至少有一次用颅脑磁共振(MRI)替代颅脑强化CT,即胸部强化CT+颅脑MRI;
*颈腹部超声:同上,每年至少一次;
*骨扫描:同上,每年至少一次;
*PET-CT:仅推荐上述结果不能明确复发或转移,或高危肿瘤患者。不推荐术后3个月内使用PET-CT复查,由于术区组织修复的原因,可能存在假阳性代谢增高灶。
3.其他:包括心电图、肺功能等若有必要,请遵医嘱。
以上是患者关心的关于术后复查的项目和问题,供参考。
本文是郭洪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