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道感染
一、概述:
1.泌尿道感染是常见疾病,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门诊以急性膀胱炎最常见;

2.主要感染途径为病原体经尿道口进入、逆行感染;血行感染较为少见;
3.泌尿道感染80%见于女性患者,因为女性尿道短、尿道括约肌作用弱等原因;
4.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如大肠杆菌(占75%),极少数为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滴虫等。
二、临床症状:
1.下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下腹部、会阴部的疼痛不适,同时伴有尿频、尿急,严重时几分钟就想排尿一次,但每次尿量很少。在排尿或者排尿结束时,会感到尿道灼热、刺痛,如果感染比较严重,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


2.上尿路感染除了膀胱刺激征,患者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腰痛、食欲下降等;如病情反复发作可导致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夜尿增多,低渗、低比重尿;病情持续发展可影响肾功能。
三、检查:
1.尿常规检查是最简单的诊断方法,常有尿白细胞、红细胞升高,尿蛋白阴性或轻度升高;
2.部分患者经验性用药无效,可能的原因有细菌耐药,特殊的病原体感染等,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完善尿培养,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用以指导用药;
3.若合并发热等全身症状,建议及时完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4.老年患者、病程较长(2周以上)、反复发作(3次/年)患者均建议完善泌尿系超声检查除外尿路梗阻、结石甚至肿瘤。

四、治疗:
1.增加饮水量,保证每日尿量2000ml以上,促进细菌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2.纠正梗阻、结石等易感因素;
3.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用药或静脉用药;
4.常用抗生素:磷霉素、头孢二代或三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氨基甙类(如依替米星等)、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5.单纯下尿路感染,短期治疗有效,而上尿路感染则需要长期治疗;
6.临床症状好转并不意味着细菌学治愈,要及时复查。
五、日常预防:
1.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1次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2.保持会阴部清洁;
3.性生活后排尿;
4.频发的泌尿道感染可在治疗后长期间断应用小剂量抗菌素预防复发。
六、提醒:
1.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反复发作泌尿道感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用药不按疗程进行,临床症状刚一好转就自行停药,症状一旦出现,又自行服药,造成细菌耐药;
②疗程结束后不能按期随访复查;
③有饮水少或长时间憋尿的坏习惯。
2.有一种特殊的泌尿道感染:无症状菌尿。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尿中确实可以培养出细菌,多数情况是大肠埃希菌。在老年人、糖尿病人、留置尿管的人群中以及部分女性中很常见。一般不需要治疗,盲目的应用抗生素,反倒会使细菌耐药。
本文是王旭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