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医生的四个境界
编者按:本文的心理医生的定位是国家卫健委认证的心理治疗师。
最近看到一个心理理论:达克效应,描述人的能力与自信的发展对应路线。该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愚昧山峰、绝望之谷、开悟之坡,平稳高原。
以部分行业为例,新手刚入门就会取得一些成就,自信骄傲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实际能力并不强。之后会遭遇一连串挫折打击,陷入绝望,开始自我反思。过后是漫长的爬坡提升阶段,之后,能力到了一定的高度且平稳。最终,极少数人将迈入大师的群体。

根据这个理论,对自己多年从事抑郁焦虑的心理治疗经历做分析总结。
愚昧山峰
本人刚开始从业的时候,除了接待一般问题群体,做过一些成功的心理障碍案例:
第一个案例,离异的女性抑郁患者,有自杀的想法。在咨询室几个小时痛哭和控诉前夫,我只做倾听和简单的回应。沟通了几次,对方觉得多年的压抑都宣泄出来了,悲观厌世的想法消失,眼睛亮了,看窗外的景物更清晰,走路也轻快了。之后,她说我是个非常好的心理医生。
第二个案例,强迫患者,坐公交车的椅子(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桌椅),抓握车上的吊环,要先用酒精洗涤消毒,不做就非常难受。我教他用行为疗法的暴露技术,之后,他上公交车,每当强迫症状出现,就用手抓住椅子保持不动,浑身颤抖,大汗淋漓,车上的人像看怪物一样看他。坚持15分钟后,症状消失,全身轻松。间隔一段时间症状又出现,再重复之前的动作,且增加了肌肉放松和深呼吸练习。连续训练3个月后,强迫症痊愈。
第三个案例,抑郁学生,遭遇社会青年的暴力后休学。整个人软绵绵的,走路没力气,家长扶着来的。每次说话只能说几分钟,之后就得靠在沙发上休息。我跟家人说,运动和光照能改善抑郁,你们试试先带他在小区散步,如果慢慢有点力气,再到河边散步,如果力量再增加,可以考虑爬山。之后,我没抱多大希望,让他们离开。过了几个月,家长告诉我,孩子现在走路飞快,已经恢复上学了。
还有其他案例,遭遇性侵后出现幻觉妄想,焦虑压抑导致的躯体化障碍,短期内也处理好了。经历了这些,我的自信爆棚,到处转发成功案例,觉得犹如医神光环加持,不但快速治好严重的抑郁焦虑强迫,连精神分裂的幻觉都搞定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绝望之谷
俗话说:做人不能飘,飘得越高,摔得有多狠。
之后的几年,我的技术在不断的学习提升,心理工作却连连受挫折,很多抑郁症和神经症的案例都失败了。怎么同样的心理技术,到了同样症状的案例这里,效果完全不一样呢?容易做的案例都去哪里了?
心理治疗的理论认为:把当事人消极的认知、情绪、行为、记忆,以及社会因素进行调整疏导改善,心理症状和部分躯体症状就会相应的消失。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有的人的症状改善不大;或是当时有效,回去又复发;有的一边心理治疗,症状却在不断恶化。
面对这些状况,我的自信跌落谷底,陷入深深的绝望迷茫,甚至怀疑自己选错了行业。
开悟之坡
通过高年资精神医学专家督导的沟通,才明白以下的规律:
原来,当事人的生物因素、人格、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对健全完善,是心理治疗的基础。之前的一些貌似严重案例能较为容易的治疗成功,是因为这三方面都稳定。一栋房屋若是在建设时期没做好地基,不但房子本身容易开裂,维修也困难重重,甚至在修理的同时出现更多的新问题。
同样悲观厌世,自杀想法频繁的单相抑郁群体,有的患者心理治疗效果好,有的疗效差,区别在于生理病还是心理病。一部分群体是生活压力下的抑郁情绪,没到抑郁症的程度,做一做情绪疏导,认知改变,就痊愈了。另一部分则是大脑生病了,典型的生物病,得优先用药治疗。两部分群体容易混淆,也可能都诊断成重度抑郁症。有的精神科医生对于闹自杀的患者,会从救死扶伤的角度判断为重度,送入全封闭病房,再来考虑治疗方式。防止当事人自杀,医院是最安全的地方。
双相障碍和强迫症在诊疗上更为复杂,一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群体,早期以单相的症状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再出现双相症状,且在躁郁循环的间歇期几乎没什么症状,让人觉得自愈了,或是治好了,但一段时间后变得更重;混合双相的残余症状和伴非典型特征,在青少年这里表现得能吃能玩能睡,就是不能读书。家长完全不可理解,认为是偷懒厌学,怎么跟疾病扯上关系。孩子的青春期内分泌旺盛,加上不合适的家教,脾气暴躁易激惹,跟家长发生很大的冲突,与上述症状容易发生混淆,导致误诊。
双相障碍的生物因素较重,主要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处于辅助地位。作者发现,少部分在较大刺激下患病的群体,经历长期的心理治疗+光照+运动+规律生活,可以逐步缓慢减药到几乎接近停药的地步。极少群体,经过反复确认的典型双相障碍,居然可以在没有任何治疗和体育锻炼的情况下,躺平休息一段时间后自愈了,且十多年都不发病,非常罕见,可能是千分之几的比例,双相障碍群体如果看到这种现象,不要去模仿,也跟着停药,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身体素质和长期训练的毅力,以及长期持续的良好生活环境,一旦复发的代价非常大。
普通人认为:人只有在压力刺激下才会出现精神疾病。但一部分单双相患者在发病前几乎完全没有现实原因,不存在心理压力。尤其是双相患者,经常在心情轻松愉快状态下突然出现症状。精神科医生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普通人或心理工作者觉得不可思议。
强迫症的心理疗效的个体差异很大,一方面,与当事人的毅力恒心有很大的关联。有的人,沟通一两次即可实现长期的自我训练,达到治愈。有的人毅力不足,不愿意做练习;或是自知力不足,强迫思维或行为出现后认为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一部分强迫患者的生物因素很重,有的与双相障碍共病,甚至跟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有关。这类状况的心理治疗效果不好。
幻觉妄想并非精神分裂者的独特状况,正常人在极端压力下也可能出现,撤去压力后能够自愈,也可通过心理治疗修复。有的双相障碍患者也会半夜三更胡言乱语且满大街乱跑,但不是精神分裂。另外,一部分癔症的症状很像精神分裂,但心理技术容易解决。真正分裂者的幻觉妄想的基础是生物因素,无法靠心理治愈。
如果心理医生专注抑郁焦虑领域,还需要看到,大量抑郁焦虑群体的人格不成熟,甚至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有时家属同样存在人格问题,甚至很严重,这将成为患者的压力源之一。心理医生得帮助他们做人格成长,由于大多数人格障碍群体的自知力很低,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愿意配合和改变。解决起来非常艰难,是个专门的领域。
社会因素方面,当事人的亲朋好友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当事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善,远离了压力源。心理工作者的长期人文修养、感知共情能力也属于精神支持,对当事人的痊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的抑郁患者很痛苦准备自杀的时候,想起自己的心理老师对自己特别好,自己死了对方会非常伤心,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社会因素有个组成部分:文化氛围,它是一种长期传承下来的,带有地域性、团体性的群体认知。有家族文化,也有职场文化。该文化氛围会排斥不同观念的个体,讲究个人服从集体和大局。有的企业存在高强度加班的氛围,不愿加班的员工会遭遇排挤。有的家族文化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家族利益,也就有樊胜美现象的出现。
平稳高原
心理医生走到这一步,应该有下列能力:
一.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求助者中筛选出适合心理治疗的个体,生理成分较重、自愈能力较差的,转给精神科医生。社会因素较重的,可指导他们求助亲朋好友,社会公益机构。
二.熟悉抑郁症和神经症的心理运作机制、患者群体的规律特点,熟悉对该领域有治疗作用的多个心理流派,将这三者有机结合。
这个理念类似于什么呢?普通医院的各种疾病科室。
1.普通医院的科室分得很详细:眼科、心血管科,骨科、消化科等,甚至有专门的口腔医院,妇产医院,肿瘤医院,传染病医院。就像打井一样,科室医生长期钻研某个病,以及对该群体的生活规律深入了解,对其它的疾病则变得生疏。什么病人都接待的叫全科医生,在医院的数量非常少。
2. 医生对多种相关药物的使用非常熟悉。
3. 药物与相关病种的有机结合,这是高年资的经验积累,新手只能机械的按照诊疗标准操作,且对各种突发情况不能灵活处理。
在社区卫生中心,村医,除了高危群体,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接,什么病都治。有的村医的常用药方就这么几个,每次都给所有的病人用。同样,有的心理医生熟悉一个流派技术后,用该技术去治疗一切患者。在作者看来,每个心理流派都是一种药物,都有优缺点。应该综合多种技术的长处,去深入攻关某一种症状,最大发挥心理治疗的优势。
三.判断抑郁和神经症群体(包括家属)是否含有人格障碍的成分,成分的轻重程度,评估自己的处理能力。
一部分抑郁焦虑群体和他们的家属存在人格障碍成分,或是虽然没到这个程度,但为人处世相当自恋且固执。有的在职场上为人很好,与家人的互动却非常僵化死板,电视剧《不和陌生人说谎》的男主角即是如此。该群体由于人际交往方面较少,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甚至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好,这也是自恋固执的原因之一。
这类家属与患者的互动方式是:习惯从自身出发,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都是家人和孩子,要求一切听从自己的安排;缺乏对他人的感知共情能力,感知不到别人的痛苦,认为是各种“作”,装病,对患者各种不认可,成为患者的压力源之一。电视剧《小欢喜》的英子同学的妈妈,她是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一方面,非常爱英子;一方面,一步步把英子逼得严重抑郁症,完全不自知,不认为自己错了,直到英子同学跳海自杀。
另外,人的生活工作过于疲劳压抑的时候,会积累大量的消极情绪。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交互循环,消极情绪过多将扭曲人的思维认知,导致与家人的沟通方式缺乏理性,也会出现上述状况,但不是人格障碍。
从治疗角度,当事人和家属的目标是解决抑郁焦虑,不认为人格方面也需要改变。尤其家属觉得,明明是孩子(或其他亲人)的问题,怎么弄到我头上了,我几十年都这么过来了,能吃能喝能睡能工作,哪有什么问题,这是在向我挑衅攻击,让我丢面子。防御心理重,自知力低,行动力差。即使当面表示愿意有所行动,回去后可能又是老样子。有的抑郁共病人格障碍患者,刚来的时候虚弱无力,对医生的话言听计从。治疗一段时间后,抑郁症状下降,人变得有活力,思维能力回升。这个时候,人格障碍的状况出现了,开始各种不配合。这些状况,对心理医生的考验非常大。
总结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知识量越多,圆圈也就越大,自己不懂的也就越多,对无知的恐惧越强。因此,我们更加要关注学习,与社会各个群体阶层沟通,扩大视野,避免无知带来的盲目自信。
另外,文章仅陈述作者本人的行业经历,相对其他同行的成长过程可能差异很大,不在探讨范围之内。
本文的审核专家: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的王智雄医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教授郭召良。向他们致谢。
本文是王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