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碘125粒子:慎用但效果很好
碘125粒子是直径0.8mm、长度4.5mm的密封籽源。外层是钛壳,其内密封着吸附碘125同位素的银棒。在衰变过程中释放伽马射线,从而杀伤肿瘤。医生要做的是,根据计划系统,将其均匀的植入病灶内。
碘125粒子植入术是肿瘤局部治疗的一个小众方法,不如微波消融、射频消融那么普及。其不可回避的缺点是放射性,装有粒子的患者好比移动的辐射源,术后2~6个月患者体外1米的范围内能测到射线。这种射线的能量很低,但再低也比手机、电视、微波炉的辐射高。如不能正确穿防护服,则会使家属、公众、护士、医生等接触额外的辐射。因此要慎用,一般不作为首选。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碘125粒子的效果确实好,有些时候甚至很神奇。这是由它的一些特性决定的。
第一,粒子是产生伽马射线的中心,植入肿瘤后可形成病灶内能量高而周围低的辐射区域。这与传统的外放疗(俗称“照光”)不同,后者的射线是从体外的辐射源出发,经过正常组织才进入病灶的。因此,粒子植入对正常组织损伤很小,一般不产生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
第二,植入病灶的粒子是持续起作用的,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日日夜夜。而外照射是间断的,通常每天10分钟,照5天休息两天。而细胞分裂是有周期的,G0/G1期、S期、G2期、M期,有些期对放化疗敏感,有些不敏感。而持续照射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肿瘤都对碘125粒子敏感。
第三,碘125粒子属于低能同位素。紧邻胃肠道、胆囊、气管、神经的病灶,如行热消融有导致穿孔、感染、感觉及运动异常的风险,而粒子植入则不会。临近血管的病灶,如行热消融,血液循环可带走部分热量,导致消融不彻底(热沉效应),而粒子植入则不会。掌握消融和粒子植入两项技术可以对付更多的病灶。
2002年国内引进了碘125粒子植入术,目前其应用范围远超国外。常用于实质脏器肿瘤(肝癌、肺癌、骨转移瘤、颌面部肿瘤)的治疗。也与支架、引流管结合,用于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狭窄/闭塞的治疗。关于碘125粒子植入后的防护请参考《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该如何防护》。


肝癌外科术后复发,介入栓塞联合碘125粒子再次根治。https://v.douyin.com/FJM6pCG/
小细胞肺癌多发骨转移,椎体粒子植入后疼痛明显缓解。https://v.douyin.com/FJMREA3/
本文是李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