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梗阻导管的结构与护理
肠梗阻,顾名思义,是指肠管受阻,自身分泌的消化液和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吸收或排出,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主要包括痛、吐、胀、闭,具体来说就是腹痛、腹胀,然后恶心、呕吐,还有不放屁、不大便。肠梗阻是临床急症,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诊,耽误不得。
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包括黏连、肿瘤、粪块等,老年人尤其要警惕肿瘤。治疗上有手术、非手术两种。其中,肠梗阻导管是最常用的非手术疗法,也可作为手术治疗前的桥接。
肠梗阻导管是在胃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设计非常巧妙。头端有5颗金属球,增加重力,远端的水囊模拟食物团块,随着肠蠕动将整根管子带向远端。医生要做的是,经鼻腔将导管放到幽门以远,最好超过屈氏韧带。如此,才能发挥导管的自我前行作用(抖音:https://v.douyin.com/NtoWaUT/;https://v.douyin.com/NtoG79n/ )。传统上采用胃镜,或长鞘交换法,都比较繁琐。我们另辟蹊径,采用经侧孔快速交换法,可以简便快捷的完成置管,也减少了长鞘对患者鼻腔造成的不适。规培同学将这一小小革新,撰写了论文,发表在北图核心期刊。(DSA引导的经减压孔快速交换法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11):1154-1156)。
肠梗阻导管的整体观见图1。植入后,需间断向里推送(图2),一般一天2~3次,每次10cm左右,期间要复查X片,了解导管前行情况。


肠梗阻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减压。即使不吃不喝,人体一天也要分泌10L以上的消化液,生理情况下这些液体绝大部分经肠道吸收。一旦发生肠梗阻,未能吸收的液体集聚,使肠管扩张,而扩张的肠管吸收功能更差,如此形成正反馈。肠梗阻导管在前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抽吸集聚的消化液。它的体外端有4个头,作用各部相同,负压引流装置千万别接错(图3)。

对于部分黏连性肠梗阻,该导管可以达到治愈(图4)。对于肿瘤性肠梗阻,该导管可以明确病变的具体位置,消除肠管水肿,便于外科手术中吻合(图5)。对于腹腔广泛转移的晚期患者,该导管可以挽救部分肠管的功能,置管后可口服少量流质,再争取一段时间。


本文是李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