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畸形科普一: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吗?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命名及分类非常混乱,甚至至今仍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混为一谈。1982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学中心整形外科的Mulliken和Glowacki教授,根据多年临床与基础研究, 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两类疾病的模糊认识,明确提出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及淋巴管畸形)。
血管瘤是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肿瘤或类肿瘤性疾病,脉管畸形则是无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非肿瘤性先天性发育畸形,两者的生物学行为和自然病史有着本质的区别。旧称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并不是血管瘤,而是脉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
什么是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VM)旧称海绵状血管瘤,是静脉异常发育产生的静脉血管结构。畸形由大小不等的扩张静脉构成,是一种低流速的脉管畸形,随身体的发育呈一定速度的生长,无自愈性,不会自行消退。静脉畸形通常以单一静脉结构存在,也可与其他血管结构混合, 形成毛细血管静脉畸形或淋巴静脉畸形等混合畸形。
临床表现
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不一, 从独立的皮肤静脉扩张,或局部海绵状肿块,到累及多组织和器官的混合型。 出生时即存在,大部分可以被发现,少部分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才被发现。头、颈、颌面为好发部位,四肢、躯干次之。 其生长速度与身体生长基本同步,不会自行退化,发病无性别差异。
覆盖在静脉畸形上的皮肤可以正常, 如累及皮肤真皮层则表现为蓝色或深蓝色;毛细血管静脉畸形的皮肤为深红色或紫色;淋巴静脉畸形混合型表现为皮肤淋巴小滤泡(常伴有过度角化)。


局部为柔软、压缩性、无搏动的包块,包块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或静脉回流快慢而发生变化。 如静脉畸形在面颈部者,在低头、屏气或压迫颈浅静脉时充盈增大;小儿表现为哭闹或用力挣扎时膨大;病灶位于四肢者,肢体抬高时病灶缩小,低垂或上止血带时则充盈增大。


有时可触及瘤体内有颗粒状静脉石。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反复的局部疼痛和触痛, 也可因血液淤滞于扩张静脉腔内造成消耗性凝血病。瘤体逐渐生长增大后,可引起沉重感和隐痛。
位于眼睑、口唇、舌、口底、咽壁等部位的瘤体,常影响外观,并可引起相应的视力、吞咽、语音、呼吸等功能障碍; 侵及关节腔可引起局部酸痛、 屈伸异常。静脉畸形也可只发生于肌肉而不侵入皮肤,如常见的咬肌内静脉畸形。 皮下静脉畸形可影响邻近的骨骼变化,在面部多表现为骨骼变形及肥大,而在四肢者多表现为骨骼脱钙和萎缩。 淋巴静脉畸形多表现为肥大和变形。
本文是张景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