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段彦龙 三甲
段彦龙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血液肿瘤中心

儿童淋巴瘤,会传染吗?

762人已读

200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淋巴瘤联盟确定,每年的9月15日为世界淋巴瘤日,而儿童淋巴瘤也是发病率位于白血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后排在第三位的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什么是儿童淋巴瘤?

淋巴瘤是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结,是人体的“健康卫士”,其一旦发生恶变形成的恶性肿瘤即淋巴瘤。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儿童淋巴瘤是0-18岁间的儿童发生的淋巴瘤,与成人淋巴瘤从临床表现、病理亚型、治疗方式等均有很多的不同。主要临床表现除了淋巴结肿大,还有各种包块、腹胀腹痛、呼吸困难等等多种表现,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同时可伴有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因为儿童淋巴瘤除少数几种类型外,多为高度恶性的,若不及时治疗会很快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旦确诊需尽快开始治疗。而孩子一旦不幸患了淋巴瘤,家长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得淋巴瘤?会不会被传染来的?家里还有孩子,会不会传染给其他孩子?


儿童淋巴瘤,会传染么?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的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一些微生物类(比如少数几种细菌和病毒)可以诱发肿瘤的发生,但也是在一些致瘤因素的不断刺激下,注意!是致瘤因素。显然,淋巴瘤不具备以上特点,因此淋巴瘤没有传染性。淋巴瘤患儿在治疗结束后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跟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样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大部分孩子因为经受过生死磨砺后变得更加坚韧。

可能诱发淋巴瘤的因素是哪些呢?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病因涉及遗传、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等理化因素及免疫状态等诸多方面,当淋巴细胞生长失控时就会发生淋巴瘤。一旦淋巴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发生变化,就会告诉它,停止对通常控制它的信号作出反应,DNA变化(突变)则一直发生,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完全无害的,但偶尔会影响到关键基因。如果一个以上的关键基因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发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一个DNA本身的改变通常不足以引起淋巴瘤,在肿瘤细胞开始生长之前,通常会有一些诱发因素。目前已知部分儿童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相关,黏膜相关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这些病原都是可以传染的,以上这两种病源都可以通过亲吻、共餐等途径传播哦。所以,做好预防是必要的。

常见的如EB病毒感染,大部分为隐匿感染,严重者可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IM又称接吻病,在我国好发于4-6岁学龄前期儿童,主要通过口-口唾液传播。IM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免疫功能低下甚至缺陷的患儿可发展为淋巴瘤。科学家于1964年首次在非洲淋巴瘤儿童的肿瘤细胞中首次发现了EB病毒,其进入口腔后,在咽部上皮细胞、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调动起免疫系统反应,严重者引起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如淋巴结、肝、脾等的一系列表现。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说到此处,家长们也无需过分紧张和焦虑,感染了这些病原不等于就会患淋巴瘤,实际上EB病毒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90~95%以上的成人血清EB病毒抗体阳性。病毒感染治愈后,基本可以达到持久免疫的效果。


因此,增强免疫力、预防及积极控制感染是关键。日常生活中,教育小朋友注意卫生,勤洗手,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还应避免亲吻、给宝宝嚼食等,尽量使用公筷、采取分餐式,减少交叉感染,毕竟祖国的花朵需要重点保护哦!

预防淋巴瘤,家长平时可以做些什么呢?

除了注意各种卫生,还要注意让孩子避免一些不良理化因素(例如辐射、农药、化学药物等)的刺激。另外,各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长期焦虑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屏障一旦被破坏,淋巴瘤就容易有可乘之机。宝爸宝妈们在不断“鸡娃”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运动,帮助他们释放压力,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注意饮食均衡,增加粗粮、鱼虾、蔬菜和水果等的摄入,减少精米、白面、红肉、油炸食品的摄入。

总之,不用担心儿童淋巴瘤会传染。但儿童淋巴瘤严重威胁小朋友的健康,近年发病有增高趋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经患病的小朋友也不要害怕,相信科学,积极配合治疗,一定会战胜病魔,让笑容绽放在每一个抗癌小斗士的脸上!


冯字清 段彦龙

段彦龙
段彦龙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血液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