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人九“湿”
“湿气”是老百姓的口头语,也许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医学名词了,而且还会帮你看舌头“你看你的‘大舌头’,齿痕还很重,舌苔还很白”,可以说,“湿气”“深得”千人心,祖国医学惠万民。
“湿气“产生的原因很多,传统医学认为根本原因是伤了脾脏:
- 思虑过多
思虑过多指的是现代人和近代人、古代人之间的比较。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用脑的机会越来越多,思虑过多,损伤脾脏。这是社会问题,影响全部人类。
- 寒凉饮食
饮食寒凉是年轻人的习惯,记得不止个位数的病人告诉我,他们的日常饮用水是冰镇可口可乐,十余载如一日,来看病的时候也是看“冰镇可乐病”。饮食寒凉,日久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运化水湿乏力,故湿气内存体内。长期饮用绿茶亦有此弊端。
- 压力过大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生存压力大,气机过于淤积,致使肝气不输,进而肝气横犯脾胃,降低了脾胃代谢体内湿气的能力,湿气内流。
- 饮食不洁
饮食和脾胃关系密切,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饱过饥等均会损伤脾胃正气,脾胃代谢无力,体内垃圾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滞留体内形成湿气。
“湿气”的表现有很多种,我们都耳熟能详,如腹泻、湿疹、脚气、脸色发黄、肥胖、乏力疲劳、困顿、头沉、颈肩酸沉、腰腿沉重等,与“湿气”相关的问题就更多了,如痤疮、口臭、多痰、大便黏腻、以及五脏六腑的很多问题等等。正是,“湿气”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小心防范。
“湿气”的防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饮食寒凉,保护脾胃正气;
2. 预防寒湿外侵,御敌于外,以防变故;
3. 正确饮食习惯,助力脾胃代谢水湿功能。
4. 放松心态,张弛有度;
5. 条畅舒缓压力,和谐肝脾关系;
“湿气”是社会问题,也是个人问题,解决湿气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本文是王光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