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系统肿瘤科普之四 前列腺癌(一)
根据2022年我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增癌症患者406.4万例,新增癌症死亡患者241.35万例,平均每天有超过一万人确诊为癌症。男性死亡人数为153.1万例,其中前列腺癌3.4万人,城市高于农村。[1] 我国前列腺癌的最高发病区域为香港和台湾,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发病率分别达到19.3/10万、32.23/10万及17.57/10万,其中上海市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四位,已经超过了肝癌,死亡率在第六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预估,2020年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约为15.6/10万,新发病例超过11万,死亡人数超过5万。[2] 2013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8.58/10万,男性肿瘤中位列第6,到了2018年估计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为13.6/10万和7.1/10万,较前明显升高;据统计,2000至2013年间,我国前列腺癌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3%,仅次于女性中发病最高的甲状腺癌和宫颈癌,是男性患者中增速第一的恶性肿瘤。[3]根据2022年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从2000年直至2016年,前列腺癌的发病趋势和死亡趋势始终是男性第一。[1]
我国前列腺癌具有初诊时分期晚、Gleason评分高等特点,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占32%,而68%一经诊断已有转移。Gleason评分亦较高,6分以下者仅占18%,8分及以上者占49%。 “‘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2] 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贯彻力度仍然有限,每年生存率提升3.7%,5年生存率仅为69.2%。针对相应人群,2021年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和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分别发布了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和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倡导全社会提升对前列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认识。前列腺癌筛查使用的关键指标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PSA≥4为异常值)对我国老年男性具有较高阳性预测意义,而且价格低廉、检测方便,是目前前列腺癌筛查最常用手段。PSA在东西方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用适合我国人群的PSA水平能更准确地区分出患者和高危正常人群,纳入更多亟需医学干预的患者。所以更好地定位针对我国前列腺癌特点的风险人群,达到精准施治,是防控中的关键问题。PSA异常率和前列腺穿刺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B超或磁共振引导的活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阳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我国前列腺癌50-59、60-69、70-79岁的发病率分别为11.6%、16.4%和23.1%。国外的筛查推荐年龄根据提出机构的不同分别为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及美国泌尿学会指南推荐55-70岁,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早期诊断指南推荐40-45起始,75岁终止,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推荐起始年龄50岁,当预期寿命<15年时终止。国外研究表明,PSA筛查可以降低50-54岁男性的转移性前列腺癌发生风险和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该研究建议前列腺癌筛查应不晚于50-54岁。[4] 对于60岁PSA<1ng/ml的男性,不建议进一步筛查,而60岁PSA>2ng/ml的男性筛查有益。[5]综合上述结论,我国专家共识推荐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10年的患者中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伴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且基线PSA>1ng/ml的男性、年龄>40岁且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男性进行PSA筛查,并对其中PSA>4ng/ml的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治,而PSA<4ng/ml者进行每2年一次的PSA筛查。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全国癌症统计数据. 2022.
[2]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 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5): p. 435-440.
[3] 叶定伟. 中国前列腺癌发病趋势和生存率权威数据. 2019C [2022.08.22引用]
[4] Carlsson, S., et al., Screening for Prostate Cancer Starting at Age 50-54 Yea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Eur Urol, 2017. 71(1): p. 46-52
[5] Carlsson, S., et al., Influence of blood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levels at age 60 on benefits and harms of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2014.
本文是谢立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