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焦虑的几种表现
近期疫情持续,改变了人们的既往生活工作模式,尤其是围绝经期的女性朋友出现一些焦虑不安,实属正常。不过,如果出现如下表现,还是应该及时就医。
1.对亲属要求过于严苛。如一位刚退休的大学教授,对配偶要求晚上九点回家。因为配偶是某学院的院长,必要的应酬还是能够理解的,但不能迟于晚上九点。结果,配偶九点零五分到家,这位教授就从厨房拿了把菜刀,递给院长说,你别折磨我了,你把我砍死算了。院长辩解说,我不就迟到五分钟吗?至于吗?!教授说,那你为什么不早回来五分钟?!院长息事宁人说,好好,我以后准时回家,九点准时回家,绝不迟到了。事不凑巧,院长因事,待想起时间时,就快九点了,赶紧回家,结果还是迟到一分钟,九点零一分到家,这位教授已经备好一条绳子,把绳子递给院长说,你把我吊死吧!你别再折磨我了!院长感觉不可思议,不就迟到一分钟吗?!有点不可理喻!说,一分钟至于让你要死要活的吗?教授说,就一分钟,为什么要迟到?为什么就不能提前一分钟?你这不是故意的吗?你就这样折磨我,你就舒服了?!
咋一看,这位教授是有些不可理喻。细看,这位教授讲的句句在理。似乎又不可调和,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教授的“不安全感”,或者说是“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源于自身精力体力不及和夫妻生活的不和谐,根源在于雌激素水平下降。
2.惧怕死亡。随着年龄增加,对死亡的恐惧越强烈,这是正常现象。但如若过分恐惧就是问题了。例如,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存折藏匿的地方和密码。这是担心自己万一突发疾病醒不过来了。如果是一位病入膏肓的人,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而一位没啥大毛病的中年人,这么做,就不太正常了。对吧!再如,有些老人说,我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不怕死了,唯一担心的是……如果偶尔说一次,不是问题,是服老认老的表现;如果经常说,那就不正常了,恰恰就是怕死的表现。
3.心慌、气短、胸闷,甚至频死感。来的突然,消失的也突然,经过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又没有发现与其症状吻合的功能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那就应该考虑是更年期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例如,有位非常出色的大学教授,平时科研教学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务,突然有一天接到家里电话,说家父身体不好,让她回家照顾家父几天,她很为难,勉强答应,因为忠孝本就难全哦,其次呢,尽管从小学习优秀,但因自顾自学习而不受父母待见,所以,也不愿意回家,可又不得不照顾年迈的父母。就是在这种纠结犹豫中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结果,一睁眼就出现心慌、气短,越是想赶紧收拾东西启程,心慌气短胸闷症状越强烈,不得不跟家父打电话说明情况,暂时不能回去了,得到家父理解和同意后几分钟症状缓解。后来反复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症状,就诊心内科,大夫说没大事!可症状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其实,每一次都不是莫名其妙的,都是有诱因的。
4.总是发无名火,每次发脾气后又后悔。这其实不是无名火,是有名火,只是发火的原因非此事,而是彼事,只是,此事是导火索。所以,不会被家人理解,甚至是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发火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事后也觉得自己不应该啊!事实上是,这类人往往是家庭的主导者,随着时间推移,孩子长大了,老话说,儿大不由娘,对孩子的掌控越来越弱;另外,自觉人老色衰对配偶的引力越来越小;还有,自觉处事能力、记忆力下降,怕事的心理越来越明显。遇事应变能力下降,缺乏应对措施,就容易急躁、发火。
5.常念叨这儿不舒服,那儿难受,一般查体又查不出毛病来。再建议她就医,也推三阻四,拒绝就医。像这种情况多半是更年期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这种不舒服确实存在,只不过是病人,起初是想得到关注关心关爱,偶尔的唠叨不舒服确实得到了关心关爱,得到一种暗示,如果有不舒服就可以得到关心关爱,从而产生了错觉,想得到关心关爱的时候,真的就会出现不舒服。适当的关心关爱就可以缓解不适,所以,就不接受就医的建议。
6.尿频尿急尿失禁。查尿常规又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或者偶尔有尿潜血,也没有膀胱过度活动症,就要考虑是更年期症状。有很多时候发现,主要症状并非尿频尿急尿失禁,只是不方便给孩子们说外阴阴道症状,如外阴阴道干涩、疼痛,同房困难。补充雌激素治疗效果很好。
诸如此类的表现,如果出现在围绝经期,就应该予以重视,如果长期得不到医治,就会加重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状态。
本文是刘东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