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突如其来的胃肠疾病,只有不关注便便的人
原创 赵子樱 东方内镜 2022-09-12 19:58
你观察过
自己的便便吗?
消化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胃肠道,是两端开口于外界的空腔脏器。从上到下包括了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
人体进食食物后通过消化道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在肝脏、胆囊、胰腺这些消化器官的帮助下,将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剩余的“废物”以便便的形式排出。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每日观察排出的便便的形态、颜色、性状,从而来对消化道的健康进行自我判断,当我们发现一些异常信号时,也就是消化道在提醒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了。
有的人因为大便的气味和心理的不适感拒绝观察自己的便便,殊不知,可能错过了一个重要的自我健康观察的机会!
正常的便便什么样?
正常的便便呈 黄褐色 或 黄棕色 ,没有异常颜色,成型且容易排出。除此之外,排便的频率至少为3次/周,最多为3次/天。
如果便便不成形、形状变细、呈糊状、或有粘液,则提醒您需要尽快就诊,
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吧!
1.基本外观
首先,我们从便便的外观进行观察:主要包括形状、颜色、表面附着物等。
在医学界,判断大便健康主要依据了布里斯托大便形式量表 (Bristol Stool Form Scale,BSFS)。
主要根据大便的形状/黏稠度分成了7类:

类型 1 和 2提示便秘
类型 1的大便呈坚果状。
类型 2 大便为多个小块连在一起,像腊肠的形状。
由于大便里大量的水分被吸收,这两种类型的大便颜色也可能更深。这两种类型都表明便秘——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坚硬、干燥且难以排出。
类型 3、4 和 5为正常大便
3型的形状类似于香肠,但表面有裂缝。
而4型的外观与3型相似,但表面光滑柔软,呈香蕉状,也被专家们普遍认为是最健康和最典型的粪便形式。
而5 型的粪便呈比较软的半固体状,成形。
这三种类型的大便均可以被轻松排出,被认为是正常大便的代表。
类型 6 和 7见于腹泻
6 型大便是一种糊状大便,不成形,由边缘参差不齐的蓬松碎片组成。
而 7 型则完全是液体,没有固体碎片。
这两种类型的大便多见于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
根据大便的形状
有助于判断
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是否健康。
过硬或不成形的大便
都提示胃肠道可能存在异常,
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甚至就医。
2.大便颜色
颜色,同样是判断大便正常与否的关键点之一。
正常的大便会被胆汁分泌的胆红素,由细菌分解为粪胆原而被染成黄褐色或棕褐色。
大便颜色的异常主要包括 黑色便 、 陶土色灰便 和 红色便

在口服铁剂、铋剂治疗的情况下时,出现黑便是正常的;
食用血块,甜菜和黑甘草也会引起黑便。
而无诱因出现黑便则是一种消化道出血的象征!
这是因为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在胃肠道里会被细菌分解出二价铁,后者与细菌产生的硫化氢结合而形成黑色的硫化铁。
而有时出血较少的时候,大便不明显发黑而呈现为深褐色,也需要尽快就医检查。
大便发灰、变白则大部分是由于胆道梗阻性病变引起。
胆汁排泄受阻,使得大便中胆红素含量下降而不能被分解为粪胆原,大便则表现为陶土色或白色。
这种情况多伴有皮肤黏膜变黄,又称为黄疸,需尽快进一步检查治疗。
红色大便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此时血红蛋白来不及被完全分解,大便可呈红色。
其他颜色大便代表的意义可以参照下表:

图源于网络
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指标?
我们还可以根据大便表面的附着物进行判断。
大便上附着有粘液血丝,多见于痔疮、结直肠癌/息肉和炎症性肠病。
出现以上情况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病因排查。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体质的人群,
排便习惯也不同。
从排便频率而言,
正常频率为至少每周3次,
最多一天3次左右。
若每天排便超过3次或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
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也应得到重视。
如果大便形状变细或带有凹槽,或者大便带血越来越严重时,
提示可能存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这是提醒我们去医院检查的强烈信号。
这些大便异常的象征都是我们间接观察胃肠道功能的依据。
总结:
消化道病变的定位不能像皮肤一样定位准确,我们难以自行判断生病的部位和性质;
由于人体强大的代偿功能,一旦出现症状、如大便异常时,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可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此时疾病往往已经晚期。
因此,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无症状人群
按照指南建议按时体检、定期复查,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健康监测的作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