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文章摘要: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及降压策略,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
门诊上经常碰到的场景,患者得了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来了:
医:有没有高血压?
患:没有,有时候血压可能高一些。
医:为什么不控制血压?
患:平时没有什么感觉。
邻居说了,不能吃,越吃越高,就依赖了。
吃药把肾就吃坏了。
我天天吃降压药
以上四个回答试着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个回答有些人对血压高没有什么感觉。对血压高有个体耐受性的差异,慢慢的血压升高,犹如温水煮青蛙,等发现时已经太晚了,所以没有感觉不代表血压高没有危害。经常在门诊打比方,就像一个柔软的塑料管道,设定的压力为10,随着时间塑料会逐渐变硬,但在压力范围内管道可以用到50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压力太大,管道早早的就变硬甚至会破裂,用的时间就会缩短。第二个回答高血压的原因很多,即使是遗传,也不是出生之后血压就搞,后天的环境下结合患者的身体本身特点,血压高才会慢慢显现出来。通过吃药,锻炼,生活方式等改变,我们可以把血压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逐渐控制,从而减少危害。如果不吃药,那血压升高的速度和幅度会更为明显,危害就会更大。第三个回答,吃药伤肝伤肾是好多人固有的观念。目前降压药物有好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降压药物,降压药物本身的毒性引起肾脏损伤的可能性很小。好多人认为肾脏跟高血压有关。确实是这样,肾脏分泌的激素会影响血压,但肾脏也需要血管供血,当血压控制不好累及到肾脏的血管以后,影响肾脏供血,分泌的激素发生变化,患者血压就会升高。第四个回答,降压和降糖一样需要监测的,降压药物种类有好多,不是邻居吃的药物有用对你就有用,不是越贵的就越有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推荐用药,用在患者身上是否有效这就需要监测验证。有的患者一种药可能就可以,有些患者可能需要2种甚至更多。这些既需要医生的知识经验,更需要患者的反应。因为有“白大衣高血压”现象的存在,血压存在时刻变化的情况,所以更推荐长期规律的家庭自测血压。
其实对于脑血管病来讲,高血压是重中之重。INTERSTROKE研究:脑卒中发病风险中90%可以归咎为已知的10个危险因素的作用,其中高血压是首位危险因素。早期的研究表明卒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大约能占74%,但控制率很低,仅有约15.3%。
得了脑血管病再去控制血压,犹如亡羊补牢。脑血管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复发,因此亡羊补牢还是有益处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降压策略是有不同的。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降压策略也不同。
是否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等问题,尚缺乏充分可靠的研究依据。约70%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焦虑、躁动等,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h内血压自发降低,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24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因此目前在脑梗死的急性期一般不急于降压,除非血压特别高,血压持续升高至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没有绝对的降压禁忌时可以启动降压治疗,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80 mmHg以下。前面提到的耐受要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其它合并情况等综合考虑。强调梗死复发风险下降获益来自于降压本身。
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更为积极一些。2019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提到对于收缩压 150-220mmHg的患者,在没有急性降压禁忌证的情况下,数小时内降压至 130-140 mmHg 是安全的,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验证;对于收缩压 >220 mmHg 的脑出血患者,在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持续静脉输注药物控制血压是合理的,收缩压目标为 160 mmHg。
本文是张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