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疗失败后靶向治疗的病例分享
文章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位晚期尿道上皮癌患者的治疗经过,包括NGS检测、口服靶向药厄达替尼治疗等,同时分享了治疗经验和总结。
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口服治疗晚期尿道上皮癌
一、初次面诊
患者于2020年5月出现血尿,在我院行CT检查发现输尿管和膀胱肿物,行输尿管切除和膀胱病损电切术,术后病理:(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和沙培林膀胱灌注。2022年8月出现咳嗽及活动后气促,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硬,大小5*3cm。胸腹部增强CT:双肺、盆腔、左腹股沟淋巴结多发性转移。PD-1 200mg/3周静脉滴注,治疗共4个周期,胸部CT复查发现疾病进展(PD)。既往史:15年前行乳腺癌根治术。高血压史30年。诊断为:尿路上皮细胞癌(IV期);肺继发恶性肿瘤;盆腔继发恶性肿瘤;腹股沟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高血压2级。
二、治疗经过
NGS检测:FGFR3基因 Exon7 p.S249C错义突变,突变丰度82.3%,肿瘤突变负荷TMB 12/Mb。CT:双肺弥漫多发性转移瘤。”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5*3cm。2022年11月起予厄达替尼 8mg/天口服。治疗后血压轻度升高,轻度腹泻。对症治疗后缓解。
三、治疗效果
患者口服靶向药厄达替尼3个月后咳嗽和活动后气促明显减轻,复查胸腹部CT,双肺转移瘤、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临床治疗疗效评价为PR(部分缓解)。目前继续维持口服靶向治疗。

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口服3个月后双肺转移瘤明显缩小
四、治疗经验
1、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药物性间质性肺炎(ILD),高危因素包括既往实质性肺疾患、吸烟、放疗史等。服用厄达替尼过程中应定期胸部CT检查,根据ILD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2、定期检测血磷。发现高磷血症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五、总结
尿路上皮癌(UCC),也被称为移行细胞癌(TCC)。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尿路粘膜上皮,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是移行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则罕见。
进展期尿路上皮癌预测性生物标记物主要包括FGFR基因改变、PD-L1检测和肿瘤突变负荷。FGFR 2/3基因突变或基因融合口服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治疗有效。
本文是谢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