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合并MDS 1例
患者男性,66岁。
患者既往鼻衄20余年,未于治疗;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150/95mmig,近期血压控制可;冠心病6年余,平素口服药物、因“间断发热1月余”入当地医院住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结膜苍白,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胸壁静脉曲张,双肺呼吸动度一致,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心界不大,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入院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2022-08-30血常规+CRP+SAA+形态:白细胞11.28×109/L,红细胞4.29×1012/L,血红蛋白98g/L,平均红细胞体积74.30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2.8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7g/L,血小板66×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2.6%,C反应蛋白97.14mg/L,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92.67mg/L;白细胞分布增高,部分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可见空泡形成,中性中晚幼粒细胞3%。血小板少见,可见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
2022-09-12血常规+形态:白细胞22.45×109/L,红细胞3.70×1012/L.,血红蛋白86g/L,平均红细胞体积74.30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3.2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g/L,血小板6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2%。降钙素原(PCT)(2022-09-13):降钙素原 0.49ng/ml;
心梗三项+PRO-BNP(2022-09-13):肌红蛋白<21.00ng/ml;
急查肝功生化(2022-09-13):谷氨酰转酶104U/L,破性磷酸酶802U/L,前白蛋白20.40mg/L,白蛋白36.5g/L;
急查凝血五项(2022-09-13):D-二聚体(STACO)3.42mg/L(FEU),凝血酶原时间(STAGO)22.70秒,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STAGO) 38.00%,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STAGO) 1.97INR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TNC0) 47.70秒;
血脂(2022-09-1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68mmol /L,促红细胞生成素64.94mIU/ml,不饱和铁结合力21.60μmo总铁结合力32.90μmol/L:
大便常规+沉渣+潜血(2022-09-14):大便潜血阳性疫球蛋白+轻链+游离轻链(2022-09-15):免疫球蛋白E185.001U/ml,游离轻链KAPg/L。
腋窝、甲状腺及颈部、锁骨上、领下淋巴结超声(2022-09-13)示甲状腺结节-RADS3类左侧颈部及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腹部超声(2022-09-15)示胆囊息肉脾大左肾囊肿腹腔积液。全腹部(含盆腔)平扫+增强(2022-09-16):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双肾囊肿;考虑脾梗死、缺血性改变,除外血液病脾浸润,请结合临床;前列腺增生;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腹盆腔积液。
ET/CT(2022-09-21):1.扫描野内全身骨质FDG代谢弥漫性增高,相应处CT未见骨质破骨髓增生活跃;肝脏、脾脏体积增大,高FDG代谢;双侧颈部、锁骨区、腋窝及腹膜后多发增大淋巴结,部分略高FDG代谢,首先考虑血液系统病变,建议结合临床;2.双肺小结节,较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后段,建议随访;双肺局限性肺气肿;双肺炎症;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3.双肺门及纵隔多发高密度淋巴结,部分略高FDG代谢,考虑炎性淋巴结。
骨髓常规(2022-09-15):骨髓增生活跃,G:E=1.98:1。粒系增生活跃,原始髓细胞占4.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值偏高,部分细胞胞浆颗粒减少、缺如,部分细胞可见轻度类巨幼样变。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嗜多色红细胞易见,部分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大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淋巴细胞占9.5%。全片共见巨核13个,其中颗粒巨核细胞12个,视核1个,小巨核偶见,血小板散在可见,畸形血小板可见。
骨髓活检;肥大细胞增生症。纤维增生明显,网状纤维染色(MI-2级)。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示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晚2.78%,淋巴细总比例不高,CD8·T细胞可疑具有单克隆棚向,不排除反应性改变,爬大细胞占1.685%,比例增高,可疑存在骨髓增生异常。
淋巴特活检(左颈部),肥大细胞增生症侵犯淋巴結伴髓外造血,WT-1基因定量1.02%,白血病52种融合基因阴性,TCR基因重排阴性;诊断为肥大细胞增生症合并MDS/MPN。
肥大细胞增生症系一组以肥大细胞增生性浸润为组织学特点的疾病,在一个或多个器官内出现肥大细胞的增生和继发性积聚。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在皮肤的肥大细胞增生症(CM),增生仅限于皮肤;而系统性的肥大细胞增生症(SM)则是累及了一个或多个非皮肤的其他器官,有或没有皮肤的浸润。此组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CM最常见于儿童;SM的患者确诊时一般在4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3∶1。本组疾病可分为色素性荨麻疹、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和肥大细胞瘤等。病因不明,目前较多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发病倾向。
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发病机制是肥大细胞在组织中的聚集,同时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组织内肥大细胞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凋亡缺陷而非增殖失控。克隆研究和突变分析都表明,至少有些成人的肥大细胞病是肥大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的结果,而儿童期的肥大细胞病显示为细胞因子驱动的增生。此外,某些药物或寒冷、外伤、感染、饮酒、X线照射、放射显影剂、精神紧张等非特异性因素均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临床表现:肥大细胞增生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CM最常见于儿童,可以出生时就发生,50%的儿童患者6个月内发现病变;SM的患者确诊时一般40岁左右。
临床可表现为局限于皮肤的孤立性或弥漫性损害,也可伴有肝、脾、骨等损害,有时仅有内脏损害而无皮损。肥大细胞常聚积于皮肤,但偶也可聚积于其他器官,因释放大量组胺而引起皮肤瘙痒、潮红,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昏厥、休克等全身症状。
本组疾病可根据累及器官和范围分为色素性荨麻疹、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和肥大细胞瘤等。
1. 色素性荨麻疹
色素性荨麻疹是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初发于儿童,皮损为多发性卵圆形红棕色丘疹和斑疹,轻度外伤后即成风团。呈疏散对称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全身受累少见。皮损处稍加摩擦即呈红色,并有风团出现,即Darier征阳性,水疱和大疱样的病变是Darier征加重的表现。约半数病例皮肤划痕征阳性。少数病例有皮肤潮红、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心动过速、晕厥、休克等全身症状。50%以上儿童患者(在2岁以内发病者)-至青春期皮损可自然消退,而初发于成年期的患者有10%~15%合并系统性疾病,且很少有可能消退。大多数病例伴有间歇性瘙痒。
2. 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
儿童多见,成年人也可发生。皮肤呈红皮病样改变,轻度肥厚苔藓化。广泛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常导致潮红、腹泻、低血压、休克等。
3. 肥大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头面部基本不累及。皮损为单发的粉红色或黄色丘疹或斑块,不出现系统损害,可自然消退。
此外,多数SM患者还可出现血液系统性病变。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增多都可能发生;骨髓衰竭出现在严重骨髓浸润的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类似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0%的SM病例有相关的非肥大细胞系克隆性血液病、单克隆性的造血系统增生性疾病,可于肥大细胞增生症诊断时或诊断后发现。
检查
1.体格检查,体检可发现各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体征及特异性表现。
2.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
3.X线片示骨骼损害。
4.组织病理,组织病理示特征性的肥大细胞浸润。在色素性荨麻疹的斑疹和丘疹中,真皮上部有稀疏的肥大细胞浸润,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典型的损害为真皮有浓密的富含嗜碱性胞质的大单核细胞聚集。这些细胞用吉姆萨、天青A或多色甲苯胺蓝染色时,可见异染颗粒。当水疱出现时,疱的顶部位于表皮下,肥大细胞在小水疱下聚积成带。
诊断
通过病史、发病年龄结合临床上有色素增多的损害,出现风团、人工划痕征阳性应考虑本病。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协助诊断,X线片对确定有无系统病变有帮助。
治疗
1.可应用抗组胺剂和抗5-羟色胺剂,如赛庚啶可减轻荨麻疹瘙痒和发红。
2.口服甲氧补骨脂素和紫外线照射,可使大多数患者皮损消退,但停药后常复发,亦有报道1/4的患者疗效持续达5年之久。
3.损害内注射确炎舒松或局部皮质类固醇封包,亦可使皮损消退,但停药后即复发。
4.口服色甘酸钠可控制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引起的腹泻;色甘酸钠对胃肠症状更有效;对皮肤损害其抗组胺作用亦较好。
预后
肥大细胞增生症的预后根据疾病类别的不同而有差异。大多数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皮损有自限性,常自行消退;成人则很少自退,但呈良性,仅极少数病例可恶变。至少50%的儿童发病的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到青春期前可完全消退,剩余的患者也会出现皮损的改善或消退。静止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病程持久,但预后较好,不会减少预期寿命,或进展为侵袭性者。已报道的与预后差相关的因素包括:无色素性荨麻疹、症状发生时年龄偏大、血清乳酸脱氢酶或碱性磷酸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外周血涂片异常、可检测到的外周血D816V Kit基因突变。
本文是徐瑞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