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血液胃分泌功能检测来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风险
202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上海)再度推荐了一种非侵入性评价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风险的评价系统。这里就其原理和评价方法做一个简明介绍。
胃分泌功能检查包括如下项目: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胃蛋白酶原I/II比值、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I主要在胃体部的胃底腺主细胞产生。胃蛋白酶原II则主要在胃窦(幽门)腺和十二指肠布氏腺(Brunner腺)产生,量比较少。胃粘膜萎缩时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胃蛋白酶原I在血液中正常水平≥70ug/L。正常胃蛋白酶原I/II比值≥3。
胃泌素17是胃泌素主要组分,在胃窦粘膜G细胞分泌,有促使胃酸分泌作用并且受胃酸分泌反馈调节。,胃泌素17血液中正常水平15—100pg/ml。
与慢性胃炎及胃癌胃镜检查结果对照研究发现以下规律:
胃体粘膜萎缩时胃蛋白酶原I降低,胃蛋白酶原II无明显变化,因此胃蛋白酶原I/II比值降低。胃体粘膜萎缩时胃底腺减少,因此分泌盐酸的壁细胞也减少,胃酸随之减少,反馈性胃泌素17增高。
胃窦粘膜萎缩时胃蛋白酶原I变化不明显,胃蛋白酶原II降低,由于胃蛋白酶原II组分占比小,胃蛋白酶原I/II比值在正常范围,但是胃泌素17下降。
全胃粘膜萎缩时,胃蛋白酶原I和II均下降,胃蛋白酶原I/II比值下降,胃泌素17下降。
应该注意的是胃泌素受多种因素影响,譬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衰竭等疾病都会使胃泌素水平升高。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蛋白酶原I和II都会升高,但以胃蛋白酶原II升高明显,可以使胃蛋白酶原I/II比值降低,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得到根治,比值恢复正常。因此临床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动态比较以上指标,结合胃镜观察及粘膜病理所见,可用以判断萎缩程度,范围、进展情况及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当胃蛋白酶原I水平≤70ug/mL,胃蛋白酶原I/II比值≤3(在亚洲建议比值≤7),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时提示有胃癌风险,应及时做胃镜检查。
当然这是一种辅助诊断系统,还需要扩大样本长期研究改善。但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非侵入性风险评估方法具有一定价值。
本文是李继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