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睡眠障碍
概念:儿童睡眠障碍( sleep disorder,SD)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儿童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降低为主的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睡眠昼夜节律紊乱以及夜惊、梦魇、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异常睡眠,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中医学中没有儿童睡眠障碍的特定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不寐”、“夜惊”、“惊啼”、“鼾症”、“遗尿”、“夜游”等范畴,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颅囟经·病证》:“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病因病机: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主要分为外邪侵犯的外因及脏腑失和及情志所伤的内因;病机主要在于阴阳、营卫失衡,且与脏腑功能失调及特殊体质相关。儿童的睡眠障碍总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良行为或环境导致的,常见原因有饮食不当、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环境嘈杂、精神情绪压力大等;另一类是疾病原因导致,如: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中枢障碍性嗜睡、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睡眠相关性运动障碍等,诱发睡眠障碍的疾病临床还有许多,例如肥胖、厌食、孤独症等。
临床表现: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睡眠昼夜节律紊乱以及夜惊、梦魇、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异常睡眠。
睡眠不调:睡眠失调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睡眠在量、质或时序方面的变化。以失眠多见,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实、睡眠表浅、早醒和睡眠不足等,其中以入睡困难常见,可表现其中一种或同时存在。与焦虑、紧张、抑郁、夜间学习太晚、学习压力大、家庭中父母不和等因素有关。
睡眠昼夜节律紊乱:在青少年中常见的是睡眠时相延迟, 其特点是睡眠和觉醒时间习惯性延迟。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长期的异常作息导致生理节律紊乱。
夜惊:指患儿突然从慢波睡眠中惊醒,伴尖叫或哭喊,同时可有极端恐惧的自主神经和行为的改变,属于睡眠障碍中的异态睡眠,属于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梦魇:睡眠中反复出现极度焦虑不安的梦境,经历焦虑、恐惧、愤怒、厌恶等不良情绪的体验,导致从梦中醒来,醒后意识清楚,可以复述梦中内容。
梦行症:是异态睡眠的一种, 和觉醒障碍有关, 典型的梦行发生在开始睡眠后3 h内, 一般处于NREM睡眠的第三或第四个阶段,发作持续时间30 s~30 min,醒后不能回忆,很多患儿成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这提示儿童的梦行症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
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及ICD-10对非器质性SD的诊断标准:1)睡眠不安:入睡时间>30 min或夜醒次数≥2 次;2)睡眠节律紊乱:夜间清醒,日间嗜睡;3)异态睡眠:夜间啼哭、失眠、打鼾、睡眠呼吸暂停、梦呓、睡行症、夜惊、磨牙、张口呼吸。以上情况每周发生≥3 次,持续至少1个月,有以上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治疗:目前儿童睡眠障碍在临床干预方面,主要有积极开展睡眠卫生健康教育、针对原发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国外有研究显示儿童睡眠障碍的适当诊断和早期管理可改善其神经认知功能和行为问题。另外保障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也非常重要,美国睡眠医学会 (AASM) 2016年首次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最佳睡眠时间共识,具体如下:4~12个月婴儿:睡眠12~16小时 (包括小睡) ;1~2岁儿童:睡眠11~14小时 (包括小睡) ;3~5岁儿童:睡眠10~13小时 (包括小睡) ;6~12岁儿童:睡眠9~12小时;13~18岁青少年:睡眠8~10小时。在药物治疗方面, 有研究结果证实,服用褪黑素后起效快,可显著改善脑损伤儿童的睡眠抵触情绪,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连续2~3周的褪黑素应用,大部分患儿疗效显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而且部分患儿服用褪黑素后,白天易激惹、不易控制的情绪好转。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儿童睡眠障碍,常见证型有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等有较好疗效。
儿童睡眠是一个重要且动态的过程,影响着健康和发展的许多方面。良好的睡眠会使儿童精神状态佳、认知功能好、免疫力高等,而不良的睡眠则反之。虽然睡眠问题相对常见,但是通常难以识别,所以在临床上要重视儿童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避免因睡眠障碍诱发其他疾病。
预后:儿童睡眠障碍总体预后较好,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发育不断完善,多数可以明显改善;如果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睡眠障碍需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干预,否则睡眠障碍可能会加重。
本文是陈永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