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及遗传咨询
一、概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CDA )为一组少见的以贫血为特征的遗传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疾病,表现为慢性难治性贫血,持续或间断黄疸,骨髓红系增生活跃,有核红细胞多核、核碎裂或其他形态异常。根据骨髓和血清表现分为经典的 CDA I、CDAII、CDAIII和 CDAIV型,其中 CDA I 型又分为 CDA I a和 CDA I b;CDAII 型最为常见,发病率为1/100000。
二、临床症状
1. CDAI 一般首发于幼儿、儿童或青少年,特征为轻度高胆红素血症、中度贫血和轻度脾大。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低,血清铁水平正常或较高。
2.CDAII 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轻度或中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5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病例在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就出现明显的脾大。成人患者可出现胆石症和铁超载。
3.CDAIII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不伴或仅伴有轻度的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低于3%。
4. CDAIV 与CDAII 类似。可发生肥厚型心肌病和脾大,可出现胎儿水肿。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诊断
1. CDAI 中到重度的大红细胞贫血, CMV >90fl;网织红细胞数目比其他溶血性贫血少;外周血涂片出现大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嗜碱性颗粒和有核成熟红细胞;有不同长度的染色质以桥连接方式连接成对的有核红细胞。
2. CDAII ①有先天性贫血或黄疸;有无效红细胞生成;骨髓像中典型的晚幼红细胞形态学异常;至少10%的晚幼红细胞出现双核。②至少20%正常血清酸溶血试验阳性; SDS - PAGE 条带3或条带4、5呈现典型的异常;电镜显示红细胞有双层膜结构。按照诊断标准,只有符合①标准中的各项及②标准中的至少1项方能确诊。
3.CDAIII 骨髓中有多核幼红细胞,有时可见巨大有核红细胞,胞质可见明显的嗜碱性颗粒。网织红细胞计数低于3%。
4. CDAIV 主要依靠基因诊断。
(二)基因诊断
CDAI 中 CDANI 突变约占90%,C15orf41占1%,不明原因者约为9%;CDAN190%的突变分布在第6~28外显子中,少数患者因启动子或其他位点突变所致,目前发现数十个突变。 CDA II 中的SEC23B多为点突变,也发现有缺失。 CDAIII 中的KFL23多为点突变,亦有拷贝数变异(CNV ),如缺失、插入和扩增。 CDAIV 中 KFLI 则发现了为数不多的点突变。可采用测序检测点突变,而 CNV 变化则需使用 MLPA 。
(三)鉴别诊断
CDA 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导致异常红系造血的先天性贫血和获得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贫血等。
(四)遗传咨询
1.CDA I 型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 CDAN1(位于15q15.2区域)或致病基因为C15orf41(位于15q14区域);前者为 CDAIa ,后者为 CDAIb 。 CDAI 型约占 CDA 的15%。
2.CDAII 型 亦称伴酸溶血试验阳性的遗传性幼红细胞多核症( HEMPAS ),是最常见的 CDA 类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为1/100000。致病基因为SEC23B(位于20q11.2区域)。
3.CDAIII 型 是 CDA 中最少见的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KIF23(位于15q23区域)为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编码有丝分裂驱动蛋白样蛋白1( MKLP -1)。
4.CDAIV型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为KLF1( 位于19p13.13区域)。
CDAI 型和 II 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DAⅢ 和 IV 型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依照遗传类型进行遗传咨询。
CDA 以对症治疗为主,无有效根治办法。
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需长期治疗,做好预防和遗传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主要以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和筛查为主,必要时可以终止妊娠。
根据《今日遗传咨询》内容编辑
本文是窦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