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胃癌腹膜转移(二)
五、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
胃癌腹膜转移不单是治疗困难,诊断也有相当大难度,尤其是术前诊断。目前常用的手段有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PET-CT)和腹腔镜探查。
1、CT。临床最常用的是全腹盆腔增强薄层CT,也是复查常用的手段。但诊断的灵敏度仅50%,特异度95-99%。典型CT征象包括腹膜不均匀增厚、高强化或伴结节;网膜饼或大网膜多发索条、结节;肠系膜结节状增厚;腹盆腔大量积液等直接征象以及胆管、输尿管和肠管扩张等间接征象。
2、PET-CT。检测效能取决于癌细胞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fluorodeoxyglucose,FDG)的摄取率,与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表达有关。GLUT1在不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很大。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或低分化腺癌,是最常见的腹膜转移组织学类型,而GLUT1在上述组织类型中表达阳性率极低。使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ibroblast activating protein inhibitor,FAPI)作为PET-CT新型代谢造影剂,对于提高胃癌腹膜转移诊断率有帮助。
3、磁共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仅作为增强CT检查禁忌患者的备选手段。
4、腹腔镜探查。腹膜转移发病率高,影像学检出率低,诊断性腹腔镜检查+腹腔细胞学检测+腹膜结节活检是腹膜分期的最可靠方式。尤其对临床隐匿性腹膜转移的检出,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腹膜癌指数(PCI)评分以及新辅助治疗反应,其结果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
六、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
1、系统性治疗。参考转移性胃癌的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此不做赘述)。
2、腹腔治疗。由于腹膜-血浆屏障的存在,腹腔内可以灌注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用于清除肿瘤细胞,而不会引起严重的系统性毒性,但腹腔内化疗的被动穿透只有1~3 mm,因此,为了提高局部治疗的疗效,可以采取增加灌注液温度、增加灌注次数以及提高灌注压力等措施,发展为HIPEC、NIPEC、PIPAC等形式。
1)HIPEC(腹腔热灌注化疗)。这是目前腹腔治疗的最主要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加灌注液温度提高药物渗透深度。一项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663例伴有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结果显示,HIPEC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延长了中位生存期(15.9个月比10.8个月)。
2)NIPEC(腹膜泵植入腹腔化疗)。
在腹壁植入化疗泵,以固定的频率分次灌入化疗药,具有创伤性小、作用时间长、灵活方便以及门诊即可用药等优势,但是腹腔化疗泵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可达22.9%,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注意重点管理维护。
3)PIPAC(腹腔加压雾化化疗)。主要通过加压的方式,提高腹腔内药物分布和渗透深度。优势之一是灌注的化疗药物浓度仅为HIPEC治疗的1/10,进一步降低了药物毒性,但PIPAC作为一种新技术用于临床尚需要更多研究,暂未被广泛采纳和推荐。
4)腹腔治疗常用药物。腹腔用药选择的原则包括:对原发肿瘤敏感、穿透性高、分子量大、腹膜吸收率低、腹膜刺激性小及与热效应有协同作用等。常用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和奥沙利铂等。
3、腹腔联合全身系统性治疗。腹腔镜探查如有腹膜转移,可考虑行全身系统治疗+腹腔灌注化疗(包括HIPEC或NIPEC);治疗后有效(PCI<6)者,可考虑切除原发灶并行CRS+HIPEC或NIPEC;治疗后进展者,建议更换治疗方案,或给予最佳支持治疗。
4、转化手术。行转化治疗的Ⅳ期患者需关注手术指征、手术范围及术后化疗等相关问题。
腹膜转移患者即便成功进行了转化手术,根治性仍较低。一项二期临床研究中,100例患者中有64例接受了转化手术,中位生存期达30.5个月;而这些患者即便术后持续进行腹腔化疗,依旧有多达58例(91%)患者出现复发进展,且其中有66%的转移复发部位仍然为腹膜。这提示,胃癌腹膜转移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根治是极为困难的,术后的持续治疗与密切随访显得尤为重要。
(未完待续……)
本文是许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