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二)
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
1、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
CRS能够消除腹膜及腹盆腔肉眼可见癌组织,一般包括:壁层或脏层腹膜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肝被膜切除术、小肠切除术、结直肠切除术、胃切除术、小网膜切除术、胰腺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卵巢切除术、膀胱切除术等。进腹后首先对腹前壁进行全面探查,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一般CRS的探查及操作顺序为:肝圆韧带、大网膜、小网膜、右上腹、左上腹、膈面腹膜、侧壁腹膜、右髂窝、左髂窝、盆底腹膜和小肠系膜。此外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肿瘤细胞减灭,对壁层腹膜行区域性整片剥脱,对脏层腹膜和肠道器官进行病变的肠管切除术,并积极处理易形成肿瘤种植的胆囊窝、脾窝、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应根据情况合理进行胆囊、脾脏、直肠及子宫附件等器官的切除。
CRS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常用 CC评分法评估切除程度:CC-0 分:细胞减灭术后无腹膜残余瘤;CC-1分:残余瘤直径<2.5 mm;CC-2分:残余瘤直径2.5 mm~2.5 cm;CC-3分:残余瘤>2.5 cm,或存在无法切除病灶。
2、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
由于腹膜血浆屏障的存在,腹腔灌注应用化疗药物浓度可以达到同一时间血浆药物浓度的20~1 000倍。与此同时热疗对于肿瘤细胞具有一定杀伤作用和化疗增敏作用,并能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穿透力。术中应用灌洗能够均匀地将热量和化疗药物传递到腹腔的各个部分,可减少腹腔内残余游离肿瘤细胞。
1)HIPEC适应症。
a、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进行R0切除或者最大程度地达到肿瘤细胞减灭,并且无远处广泛转移者;b、单纯大量恶性腹腔积液的患者;c、同时性卵巢转移,已与原发灶同时完全切除;d、原发灶穿孔;e、T4期或N+期肿瘤;术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检测阳性;f、原发灶非R0切除。
2)HIPEC禁忌症。
a、年龄>80岁或<18岁的患者,根据临床情况具体评估;b、术前常规检查发现存在远处器官(肝脏、肺、脑或全身骨)多处转移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小肠系膜中重度挛缩;d、PCI>20;e、常规手术有明确禁忌证。
3)HIPEC具体操作及常用灌注药物
HIPEC可选择开放式或闭合式腹腔热灌注化疗,置管完成后用43 ℃生理盐水冲洗腹盆腔,再将化疗药加入2 L/m2温热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加热至44-45℃后,开始腹腔灌注,灌注速度为(400~600)mL/min,并维持腹腔内化疗药液温度保持在(43±0.5)℃,持续(60~90)min,多次HIPEC时,每次治疗间隔24 h;预防性HIPEC:1次,治疗性HIPEC:1~3次,视患者情况,可以增加到3~5次。目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肿瘤常用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丝裂霉素、伊立替康、雷替曲塞和洛铂等。
3、全身系统治疗
行CRS联合HIPEC方案后系统的全身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环节,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全身系统治疗是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优于最佳支持治疗,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在此不做具体阐述,参考结直肠癌系统化疗)。
五、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发展为腹膜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a、结直肠癌原发部位穿孔;b、伴发同时性卵巢转移;c、原发灶非R0切除;d、TNM分期T4和/或N+;e、术中淋巴结收集数目不足12枚。此外也有研究证实发病年龄小,分化级别低,黏液腺癌以及急诊手术也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预防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a、对于可切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无瘤规范进行操作,尽量避免因手术操作而导致癌细胞脱落种植于腹腔内,防止医源性扩散,术后使用蒸馏水冲洗腹盆腔,腹腔留置化疗药物、缓释剂、靶向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如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b、术后通过系统性给药进行辅助化疗,可能是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手段;c、对于术前评估局部晚期或者初始不可切除的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实现肿瘤降期,在保证外科手术根治的同时降低了肿瘤术中播散的风险,治疗方案可在多学科讨论下有选择地进行。
(完)
本文是许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