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白有意义吗?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的区别?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化疗是临床上进行治疗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由于不具有靶向性,化疗药物除了能杀死癌细胞,对身体中的正常细胞也“一视同仁”,既会直接杀灭我们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白细胞,还会发挥骨髓抑制作用,损伤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化疗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因此,对于化疗治疗患者来说,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就是白细胞降低。
正常情况下,人体遭受外来病原体入侵时,白细胞数量会升高,这是白细胞这群“卫士”在保护人体。当白细胞数量大幅降低后,人体将没有足够的“卫士”来抵御攻击,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感染——轻者易出现感冒、肺炎等,重者还可能引发败血症的发生。除此之外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不仅导致化疗时间延长,还会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为了预防白细胞过低带来的的相关不良反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大部分患者在化疗期间都会使用升白针提升白细胞数量。可面对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升白针,如何给患者选择合适的升白针?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短效升白针”是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而“长效升白针”目前有两类:一类是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在rhG-CSF基础上通过交联反应增加了一个聚乙二醇,如新瑞白、津优力、艾多;另一类是rhG-CSF双分子和人免疫球蛋白(hIgG2)Fc片段组成的重组融合蛋白。
“短效升白针”维持时间短,预防性使用时一般化疗后次日或最长至化疗后3~4d内开始使用,而治疗使用时从发现中性粒细胞低下就需要用上,一般都是每天一次,用药期间做好抽血血常规监测,直到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长效升白针”维持时间长达2周,一个化疗周期仅需注射1次,每周期化疗结束 24h后使用,至少需要距离下次化疗12天。PEG-rhG-CSF不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那通常什么情况需要使用到长效升白针呢?
(1)年龄65岁以上
(2)体质差、瘦弱易感染
(3)使用的化疗方案强度较高,如TEC或二周强度化疗方案的
(4)患者存在骨转移或骨髓受损的情况
(5)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10%;
升白针有哪些副作用?
对癌症患者来说,升白针是助力癌症患者更好完成治疗的保障,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目前常见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痛、局部过敏反应等。总体而言,长效升白针的副作用几乎不明显,短效升白针则较为明显,一般表现为腰骶部出现酸痛感,大多出现在注射升白针后几天,对于升白针诱发的骨痛,治疗上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也可以使用曲马多、吗啡等止痛药物。一般表现为腰骶部出现酸痛感,大多出现在注射升白针后几天,当化疗周期结束后,这些症状很快便能缓解。患者日常也可多吃一些补钙的食物或药物。
本文是郭杏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