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频繁眨眼需重视!
眨眼是正常人眼的一种保护机制,能够保护眼睛避免异物、强光等的刺激。通过眨眼更新泪膜又能保证泪液均匀分布、保护角膜、冲刷过敏原、保持眼球表面湿润,缓解眼部疲劳。据统计新生儿正常眨眼频率为 2 次 / 分钟,大龄儿童眨眼次数会增加到每分钟 14 ~ 17 次。如果孩子眨眼频率大大高于该范围,我们需要警惕其患眼病的可能。
一、感染性疾病
如角结膜炎、角结膜异物等,由于儿童不良卫生习惯,未洗手揉眼导致细菌、病毒、真菌或衣原体感染。表现为频繁眨眼伴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加、流泪等症状。其中细菌性炎症最为常见,使用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治疗后常可缓解。如伴有角结膜异物可先行取出异物再滴抗生素滴眼液治疗。病毒性角结膜炎或感冒等疾病引起的眼部病变,给予更昔洛韦或干扰素滴眼液滴眼以减轻症状。由于不同的感染性眼病表现和治疗不完全相同,建议家长带儿童至眼科门诊就诊,进一步治疗。
二、过敏性结膜炎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过敏性结膜炎的患儿越来越多,时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当发现孩子频繁眨眼、眼痒、眼红、异物感,眼部黏丝样分泌物,同时伴有打喷嚏、流清涕、咽部干痒感等症状时,需高度怀疑其患有过敏性结膜炎。仔细的家长可能在儿童的眼皮内发现“小疙瘩”,这可能是长期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致慢性炎症、增生所致,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应及时至眼科门诊就诊,眼科医师会根据病情给予色甘酸钠、依美斯汀、奥司他汀或吡嘧司特钾等抗过敏滴眼液治疗,或滴用人工泪液稀释抗原,严重者局部使用类固醇或非甾体激素类滴眼液,并密切门诊随访。必要时需至耳鼻喉科或哮喘专科就诊,进行综合治疗。
三、眼疲劳及干眼症
由于手机、平板、学习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强光闪烁、影像高频切换不停地刺激视网膜,使儿童视觉中枢过度兴奋,加上瞬目严重减少,导致眼干、视疲劳等一系列症状,我们称之为视频终端综合征(VDT 综合征)。当孩子停止高强度用眼,眨眼会反射性的增加数倍,以代偿眼部疲劳及干眼。家长发现这一症状后需高度重视,减少儿童用眼时间,劳逸结合,促进其恢复,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儿童肥胖或先天性的眼睑内翻,常常表现在下眼睑睫毛卷曲进眼皮,与眼球表面甚至角膜接触(黑眼球),引发流泪及分泌物增加。治疗时轻者可将眼睑轻轻向外按压,胶布固定于正常位置,或拔除倒睫,伴分泌物较多时可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睑内翻随年龄增长可能自愈,严重者则需行睑内翻矫正手术治疗。
五、屈光不正性眨眼
远视、近视、散光等未矫正屈光不正会导致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儿童往往需要不停眨眼或眯眼以调整眼球曲率,使成像清晰。这一过程可能加重患儿原本的屈光不正,需及时纠正,进行医学验光配镜治疗,避免高度近视及弱视的发生。
六、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表现为突然出现频繁眨眼、清嗓、挤眉、扮鬼脸等异常举动,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缺陷、情绪失调、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及饮食不均衡等有关。尽管其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据统计有 4% ~ 24% 的学龄期儿童眼部肌肉会不由自主的抽动,但大约发病 1 个月至半年,随着惊吓、暴力等刺激及压力的缓解,该病常可自愈。
七、习惯性眨眼
部分孩子由于曾经患有上述疾病,导致频繁眨眼成为习惯,经过病因治疗症状缓解后,仍保留着频繁眨眼的习惯,家长需进行提醒并纠正。频繁眨眼是儿童常见的眼部不适症状,由于其认知能力不够完善,对眨眼等症状的描述往往不够清楚,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发现症状后,尽早针对病因治疗,愈后良好,可避免形成习惯性眨眼而影响儿童的生活。
本文是谢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