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患者的骨保护
乳腺癌的康复过程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很重要的“词语”叫骨健康。从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来看,乳腺癌患者中约80%为早期患者,而随着这些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骨丢失作为乳腺癌长期不良反应之一,它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骨丢失,骨丢失顾名思义就是骨含量的减少,除了雌激素外,自然年龄的增长也是骨丢失的重要原因,有数据显示,50岁以上中年人骨丢失的概率在19.2%,60岁以上骨质疏松的概率能达到30%。
至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因骨质疏松而骨折的风险还会增高到1.35倍,前臂、髋骨和脊椎是较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且髋骨骨折的死亡风险非常高。
2
如何有效分辨骨丢失?
那么,怎么分辨骨丢失呢?其实只要检测骨密度,就能很好的分辨出患者是否出现了骨丢失。
骨密度的检查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双能X射线吸收法,另一种是骨定量超声法,其中双能X射线吸收法是骨丢失的“检测金标准”,它操作简单,并且能对全身的骨骼进行检测,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大,没有特殊情况患者一般一年做一次骨丢失检测,如果有骨痛症状则半年检测一次。
通过这种X射线的检查,我们会得到一个T值,如果骨量正常,T值会保持在-1到1之间,如果骨量异常减少,T值就会降低至-1到-2.5之间,如果T值小于-2.5,则提示患者有骨质疏松。
针对普通的骨量减低,我们可以补钙,日常饮食可以强调钙的摄入,吃一些如黄瓜籽,各种蛋制品、奶制品等能补钙的食品,也可以用一些有效的钙剂,比如含量在40%以上的碳酸钙,或者乳酸钙、氯化钙。
补钙的同时,徐岭植教授也强调要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不仅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还能够有效维持我们身体肌肉的力量,除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补充阿尔法骨化醇,它是维生素D在体内有效的活性形式,同样有利于钙的吸收。
在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 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拒绝来路不明、成分不明的药剂;
■ 要记住“过犹不及”,人体对钙的吸收是有限的,过量的钙不代表一定会被人体吸收,反而有害无益。
经历治疗后,很多患者的骨量就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那么这些患者就需要应用保骨针这类药物进一步治疗。
3
保骨针的应用
目前的保骨针分为两种,一是双磷酸盐,如唑来磷酸,一种是地舒单抗,一般有两种情况可以应用到保骨针:
■ T值小于-2.5;
■ T值在-1到-2.5之间,但患者出现骨痛。
针对这两种情况,保骨针可以纠正患者的骨丢失,改善患者的疼痛。
而在今年的最新报道中,我们还发现对早期患者来说,唑来膦酸能够降低患者24.8%的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如果患者不幸发生骨转,这类保骨针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包括改善患者的疼痛和预防骨转移相关不良事件(如骨折)的发生。
偶尔有觅友反馈使用保骨针后出现了浑身骨头的剧烈疼痛,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2-3天,是因为双磷酸盐升高血磷使钙盐沉积在骨内导致的疼痛,遇到这种情况不用紧张,病友们可通过服用止痛药物缓解。
4
怎么分辨骨丢失和骨转移?
前面我们提到,有部分骨痛患者容易联想到骨转移,这是人之常情。
因为乳腺癌的骨转移发生概率确实较高,尤其是内分泌依赖型的患者。其次骨转移的症状中骨痛也比较常见,同样是无法用外伤或良性病变解释的骨疼痛,患者在初期很难分辨是骨丢失还是骨转移。
因此如果出现了骨痛症状,可以进行骨密度的检查,看看是否是良性病变,如果患者没有存在骨密度的改变,并且检测出了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或者非肝病原因的碱性磷酸酶升高,都可能提示着骨转移。
本文是王雅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