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熟悉的陌生病---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篇)
你是否试过颈肩部老是发紧、疼痛,
去到医院医生说你是颈椎病?
你是否试过频繁腰腿部酸痛、绷紧,
去到医院医生说你是腰椎间盘突出?
但拍了片却仅看到轻微的间盘突出,
告诉你这个病没有达到手术的地步,
只能慢慢养和自行加强肌肉锻炼,并给你开了点药
但自己治疗了很久效果却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诊断不对?还是治疗不对?还是两者都不对?

门诊就诊
前面已经跟大家科普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下面就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问答的形式跟大家分享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的前提是什么?
治疗的前提是准确的诊断,准确诊断的基础是详细的查体,很多人对“查体”有疑问,问什么是“查体”?简单点说就是体格检查,就比如说,一个腰痛的病人来就诊,我们会进行视触叩,视是看(看走路的步态,看腰背部肌肉有无异常隆起等),触是摸(摸肌肉有没有条索状、摸皮温有没有升高等),叩是压(叩压肌肉有没有痛、叩压棘突有没有痛),还会有些特殊试验协助诊断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的要查直腿抬高试验、骶髂关节炎的要查“4”字试验等),往往通过查体即可有个初步判断,下一步的检查就更有目的性,避免不必要的检查,能给患者节省不少费用,但目前国内的医疗环境难以完成,大多数医院门诊看一个病人的时间有限,无法进行详细查体,反而更多的依赖检查,从而导致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漏诊率的提高。

直腿抬高试验
二、治疗方法有哪些?
①药物治疗:止痛药物(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肌松药(乙哌立松片)+活血止痛药(活血止痛膏药、药酒、口服药等);

药物治疗
②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运动治疗和理疗;运动治疗包括随意收缩放松法(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解收缩等)、激痛点压迫放松法、深层抚摸法等;理疗包括中低频、超激光疼痛、超短波等治疗;
③冷热疗法:冷疗主要是冷喷牵伸技术(常用)、冰敷牵伸技术等;热疗主要是湿热敷效果较好,如热毛巾拧干后进行湿热敷;
④中医治疗:针灸、推拿(重在手法)等
⑤针刺治疗:主要分为干湿针治疗,“干”是指不注射药物,“湿”是指注射药物,干针疗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小针刀疗法、浮针疗法等;而湿针疗法主要是激痛点注射;

激痛点注射
三、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肌筋膜激痛点分为活化激痛点和潜伏激痛点,活化激痛点为肌肉张力增加,并有自发性疼痛;潜伏激痛点仅表现为肌肉张力增加,但无自发性疼痛。这也就能解释劳累或者受凉后会出现疼痛加重,因为劳累或受凉会使潜伏激痛点活化(如下图所示)。

劳累及受凉后潜伏激痛点活化
激痛点活化后局部肌肉筋膜压力持续性增加,就像一个气球一样,里面压力越来越大,气球就会越来越大,气球越大患者越痛,针刺疗法会机械破坏其活化激痛点,释放气球内压力,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针刺疗法帮“气球减压”
四、激痛点注射什么药物?
目前“局部注射”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注射的药物主要有四种:
①生理盐水:有学者证实使用生理盐水注射止痛亦有效果,考虑还是注射器针对激痛点的破坏;
②局麻药物:目前常用的局麻药主要是1%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5%普鲁卡因注射液,其中0.5%的普鲁卡因是常用局麻药中肌肉毒性和全身毒性最小的;
③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为强力消炎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封闭”,是缓解起止点疼痛的有效方法;
④A型肉毒杆菌毒素:其能与突触前的胆碱性神经末梢进行不可逆结合,阻断神经递质ACh的胞吐作用,能终止侵袭神经终板的运动活性从而改善局部疼痛;
五、哪种方法效果最好?
治疗方法因因人而异,作为医生考虑的是自己最擅长且对病人性价比最高;作为病人考虑的是效果好、创伤小、副作用少、廉价;每个人的病情轻重不一样,同样的治疗方法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但总体的原则是从无创到有创,其实大多数患者能到医院就诊,都已经在家自行采取居家治疗方法,且效果不满意,总体而言,针刺疗法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效果立竿见影、治疗疗程少、治疗费用少等方面;
六、不治疗能自己好吗?
人体有自我修复能力,大多数患者不治疗可自愈,但需要的时间较久,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于日常生活明显受限的建议及时就医。
七、治疗好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其实85%的人一生都会至少经历一次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潜伏激痛点在身体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一直也在伺机而动,在诱因的诱导下可成为活化激痛点从而引起疼痛,治疗好后需远离诱因,如避免长时间劳累、避免受凉等,此外,要纠正持续因素,如部分腰痛患者是因为双下肢不等长所致,需要纠正双下肢不等长才能治疗后一劳永逸。
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耐心寻找哪块肌肉和筋膜引起疼痛,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Simons, Travell D G / , Simons J G / ,et al.Travell & Simon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Williams & Wilkins,1999.
本文是李柯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