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露端倪的肿瘤类型,直至1993年才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作为独立的肿瘤实体被载入史册,而其作为官方诊断术语的广泛应用,则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事。AT/RT的临床特性颇为独特,其罕见性、非特异性症状、多变的组织形态以及快速的病情进展,共同构成了治疗上的巨大挑战。尤为棘手的是,针对此类肿瘤,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指南。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家族中的稀有成员,AT/RT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中的发病率约为1%至2%,而在3岁以下幼儿中的比例更是高达20%。从流行病学角度看,AT/RT呈现出明显的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的偏好:它更倾向于侵袭儿童,尽管偶有成人病例报道;患儿的确诊年龄多集中在7.2个月至5岁之间,且超过九成病例发生在3岁之前,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性别分布上,男性患儿的比例略高于女性,约为1.5:1。
此外,AT/RT的原发部位亦有所差异,年幼者多见于后颅窝,而随着年龄增长,幕上和脊髓区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深入AT/RT的发病机制,其根源深植于染色体与基因的异常之中,特别是SMARCB1基因的失活,成为了这一恶性肿瘤的关键推手。RTPS(横纹肌样瘤易感综合征)的研究先驱性地揭示了22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与横纹肌样瘤(包括AT/RT)之间的紧密联系。随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确认了SMARCB1基因的双等位基因功能丧失,在AT/RT发生机制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发现强调了遗传筛查对于AT/RT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临床上,AT/RT患儿的症状表现纷繁复杂,缺乏特异性,如头痛、恶心、呕吐及嗜睡等常见症状往往难以直接指向AT/RT。而具体症状的多样性与肿瘤的体积、位置及其对周边组织的侵袭程度紧密相关。例如,幕上肿瘤可能引发患儿易怒及肢体肌力减退;幕下肿瘤则可能导致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当肿瘤侵及桥小脑角时,还会引起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受损,表现为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听力受损乃至丧失,以及平衡感的丧失。
面对AT/RT的治疗,医学界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模式治疗手段虽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疗法的疗效有限,患儿预后仍不容乐观。因此,科研人员正积极投身于新疗法的研发之中,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策略,以期为AT/RT患儿带来更为光明的治疗前景。
本文是阙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