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有点贪食,请问有和德巴金药效差不多,但不贪食的药物吗?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02日 83 0 0 -
如何识别神经性贪食症和焦虑引起的食欲增加?
张勇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2月03日 119 0 2 -
暴食症和抑郁症对进食的感受
部分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出现大量进食,特别是甜食,暴食症患者(特别是女孩)在发病时也会出现短时间内的大量进食,两者对进食的体验有所区别。抑郁症的大量进食多发生在晚上,尤其在失眠时更明显,这种进食对脑内食欲素增强作用更明显,患者体会更大的通过这种进食带来的快感和心情愉悦感。暴食症患者的进食对脂类有更大选择性,食物刺激肠抑胃素,使肠蠕动抑制,增加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而保持持久的饱腹感。因此针对两种不同的进食后体验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来代替这种不同的体验。
孙玉涛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1月22日 328 0 1 -
暴食症的治疗
在上一集里我们谈了什么是暴食症,那么暴食症如何治疗呢?首先,药物治疗,因为暴食症常会同时并发忧郁症,因此也会以各种抗忧郁剂加以治疗,但重要的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其次是心理治疗,在暴食症个案中,负向情感与压力引发暴食,暴食又带来焦虑,继而以清除行为来减少焦虑。对暴食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包括改变个案的信念与对纤瘦、过重、节食、限制饮食的想法。为了协助个案改变自己的极端信念,认知行为治疗师会以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挑战个案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如果我比现在还要胖个几磅,没有人会尊重我”;或是“小马爱我是因为我现在只有约50公斤,若我胖到54公斤,他就会跟我分手”。暴食症治疗的整体目标是要建立正常的饮食习惯。个案需要学习每日进食三次,每餐之间可吃些点心,以免再陷入暴食及清除的循环之中。固定食量可控制饥饿感,从而控制想要吃下大量食物的渴望,改变了原本以清除行为来抵消暴食后果的模式。总体来说,治疗师和个案携手合作找出引发暴食渴望的事件、想法和感觉,然后学习以更适合的方式来处理。在小丽的个案中她和治疗师发现,暴食常发生在被父母、领导批评,和男朋友发生冲突之后。因此,她的治疗计划包括下列三项:1.鼓励小丽面对莫须有的批评时要能肯定自己。2.降低她对社会评价的敏感性,鼓励她质疑社会对理想体重的标准和要求女性纤瘦的压力。3.教导她不要将所犯错误灾难化,即使父母、领导批评有凭据,也不须做到完美。 家庭治疗对暴食症也是有效的,可以发现家庭中的互动模式和冲突。在临床中发现,成功克服暴食和清除欲望的暴食症个案,她的忧郁和低自尊等相关的问题也获得改善。好了,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暴食行为,可以关注我们暖禾心理,预约我们暖禾的心理治疗师。
上海暖禾临床心理诊所精神科科普号2022年12月09日 153 0 0 -
狂吃停不下来,可能是情绪性进食? 看看中医精神科胡号应医生怎么说。
胡号应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24日 607 0 1 -
关于暴食行为,家人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年轻女性,尤其是女性公众人物的暴瘦,让人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厌食症,大家对它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相对而言,大众对暴食行为的了解就相对较少,而暴食行为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存在着严重的危害。今天,首先通过一个案例,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它。 30岁的丽丽因进食障碍再次住院治疗。最初,她在大学考试前没有食欲,逐渐不吃饭,后突然饭量增加,每餐可吃2~3份。曾多次自我控制食量,但均失败。大学毕业后,由于经常“饥饿难忍”无法正常工作。而且逐渐认为自己腿粗,开始控制饮食,偶尔控制不住会出现暴食,体重忽高忽低,甚至有抠吐现象。她情绪也不稳定,常与家人发脾气、摔东西,严重时会用头撞墙,曾服安眠药自杀未遂,常因饮食问题打骂母亲。2017年,首次在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出院后,疗效难以持续,丽丽情绪不好时会暴食,一次点多份外卖或去自助餐厅,快速进食多人份食物后抠吐。去年她又出现了嚼吐行为,甚至半夜醒来就开始嚼吐,每天持续4~10小时,量为10~20斤食物。嚼吐期间,她的双腮肿胀,自作主张注射瘦脸针。她每天只待在家里,不与任何人来往,体型日渐消瘦,下肢水肿,不能正常来月经,故家人再次送其至专科医院住院。丽丽本人不认为自己的情况严重到需要住院。 丽丽入院时身高160cm,体重39kg,体重指数14.15kg/㎡。入院检查:低钾3.3mmol/L,白细胞降低2.9×109/L,红细胞降低2.9×109/L;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动过缓(46次/分),下壁T波低平(前壁及前侧壁心肌缺血),U波异常。“暴食者”的特点 暴食者多为年轻女性,男性比较少见,其病程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他们常不满自身形象,感到自卑,从而通过减肥改善形象和提升自信,但节食后对食物存在持续的、不可抑制的渴望,随后会出现大量进食的行为,接着又内疚和自责,此后也许会采取一系列的不适当代偿行为(例如自我诱发的抠吐、嚼吐等),以防止体重增加。这样“节食-暴食-代偿行为-再节食”的循环模式在其生活中无数次的上演。最终,有些人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女性还会有月经周期紊乱,甚至停经、闭经,或者生命危险;也有些人会出现超重。 另外,他们常伴有抑郁体验,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也会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同时,当家人阻止其暴食行为时,他们会发脾气、摔东西、攻击他人等。避免发生暴食行为,家人可以做些什么?1 #关注家人心理健康 当前流行的“以瘦为美”的文化给年轻人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家人要重视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在学校、单位经历的负性事件(如失败的人际关系、失恋等),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及时给予支持。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必要时就诊专科医院门诊。特别是伴有自伤、自杀观念及行为的时候,应早日进行系统化治疗。观察记录他们的进食情况,如食物的种类、数量,关注其体重的变化。2 #帮助优先解决睡眠问题 夜间是暴食行为的高发时间段,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行为,可以减少暴食行为。可根据睡眠卫生,建立科学睡眠节律,比如早睡早起的习惯,睡前一小时不要浏览电子屏幕,包括智能手机,更不要昼夜颠倒。对于睡眠差、易醒者可以选择药物辅助睡眠。3 #协助坚持科学的运动 小强度的运动(如瑜伽)可以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舒缓紧张及抑郁情绪;大强度的运动(如足球)可以释放内啡肽,帮助人体排遣压力和不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增加,运动效果才会逐渐体现。因此,对于所有人,为了维持心身健康,包括控制体重,科学的运动十分必要。需要根据年龄、体质和目标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并坚持实施。家人在这些过程中需要协助其制定并坚持这样的计划。4 #维持良好的家庭环境 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进食行为,其中家庭环境是最为核心的,且对个体行为影响最大。比如父母对子女情绪状态的反馈与子女的暴食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年轻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当父母对子女的负性情绪采取忽视态度或反应迟缓时,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暴食行为来应对负面情绪。因此家人要密切观察子女的情绪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和反馈,让他们感到理解与支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同时还要在他们面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不良行为的模仿。 总之,暴食者大量进食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深层次的心理或者现实困扰,需要我们家人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处理,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暴食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如果有这方面的心理困扰可以联系我们中心,进行专业的评估诊疗服务。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谭善勇医生的心理睡眠科普号2021年09月13日 804 0 2 -
孩子贪食和厌食的区别
家长们经常分不清孩子贪食和厌食的区别,因为两种情况下,孩子们都会采取导泻,呕吐等方式把吃掉的食物快速排出体外,而且这两种状况中,都会表现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且孩子们都会过度地担心体型和体重。 家长们注意,区分这两种状况很简单,只要根据体重就可以进行区分了。 贪食的个体体重基本在正常,而厌食的个体则处于显著的低体重。
孙玉涛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2月13日 1259 0 0 -
进食障碍:为了减肥,变成了兔子(二)
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说说,要由于过度节食导致的那些问题。想起食物就百爪挠心的感觉,是每个节食者都要经历的痛苦阶段。此时食物本身已经失去了它“好吃”,“美味”,“能填饱肚子”的各种正常意义,对于节食者来说,渴望到的食物的感觉,不亚于沙漠中需要一滴水。很少有人能真正通过节食长久的瘦下去,是因为身体一定会报复你。长久的节食会促成反跳性质的暴食——这不只是偶尔吃得多这么简单,而是频繁的暴饮暴食超过身体能承受的限度。他们中有的人能一天吃九次外卖。图片来源于网络论坛不到一百斤的吃播女孩,一个人能吃八斤米饭。日本大胃王木下君密子的胃部CT照片从生理上来讲,暴食给我们的负担更严重。消化系统超负荷运作;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大量分泌胃液,胃黏膜无法正常修复;甚至可能发生胃糜烂、胃溃疡、胃穿孔等疾病。在心理上更让人痛苦,暴食过程中的短暂快感(并非我们正常的吃到美味食物的满足感,而是机械的进食),很快就被自责、悔恨替代。所以暴食者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自我否定,把暴饮暴食当作自暴自弃或者是一种情绪发泄。暴食者是食物的奴隶,机械的进食动作让他们完全无法享受任何关于美食带来的快乐感受。而也许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吃这么多,我到底需要什么?几乎所有的暴食者,都努力尝试过改变,但多数以失败告终。他们很可能无法控制的走上另一个极端:神经性贪食。与暴食症不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点是,暴饮暴食之后,患者会无所不用其极的想要去控制体重增加。这种行为叫做:清除行为。清除手段包括:滥用利尿剂、过度运动、泻药、食欲抑制剂、代谢加速药物等等…上文所说的催吐,就是神经性贪食的最常见表现。选择催吐的人,通常有两个出发点:1. 暴饮暴食之后的自责。2. 出于减肥目的的催吐。这种可以无所顾及的享用美食方法,太容易让人沦陷——“反正吃进去的都能吐出来、当然吃的越多越过瘾啊!”南昌大学副教授易醒说过:“催吐危害很大。催吐减肥形成习惯后,易出现习惯性呕吐,未成年人还易因此体重过轻,影响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女性激素分泌甚至生育等。”此外,催吐时带出的胃液会腐蚀食道与牙齿,会造成沙哑嗓和烂牙;长期用手抠喉咙,所以TA们手上也会留下无法恢复的伤痕。催吐者被腐蚀的牙齿长时间催吐后手上被牙齿磨出的伤疤TA们不会因此而痛苦吗?不,TA们日夜都身处痛苦之中,只是TA们告诉自己:没关系,只要我瘦就好了。这样心理病态的瘦,真的美丽吗?体重变轻的TA们,真的自信了吗?TA们真的收获了想要的一切吗?我们无从得知。厌食症是进食障碍中最危险的。并非危言耸听,厌食症可说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障碍,胜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如此危险,但却无人知晓。无数少女为了苗条甚至会祈祷:我想得厌食症!图片来源于厌食症相关论坛厌食症不是体重的救星,而是生命的克星。大家一定见过那些瘦骨嶙峋的厌食症患者的照片,这不是某些厌食症患者,这是所有厌食症患者的样子。图片来源于网络很多姑娘会想,如果我厌食,我就可以少吃东西。不,厌食症患者不是少吃,而是纯粹不吃,是不可控的生理排斥!一方面,厌食所导致的饮食失调、营养缺失、水电解质失衡,对身体会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可能会发生晕厥、猝死等情况。另一方面,进食障碍患者往往会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包括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等,也因此会导致轻生。据美国流行病学统计暴食障碍门诊患者中,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自杀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5.2-30倍。厌食可能是过度节食导致的生理排斥,也可能是暴食之后的“幡然悔悟”。当厌食心理出现之后,你一定要明白,对食物的态度已经威胁到了你的生命,及时的进行治疗迫在眉睫!下一篇文章我会给大家谈谈,关于进食障碍的治疗问题。
彭旭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8月07日 2801 0 4 -
神经性贪食症怎么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个体的心理成长。1. 药物治疗:药物可以缓解伴随的抑郁、烦躁、愤怒等情绪问题、减少冲动行为。2. 心理治疗对患者的帮助非常重要,多数患者内心痛苦、空虚、压抑、愤怒等强烈的情绪体验。每次暴食发作之前都有人际冲突、学习或工作成绩不理想、被批评责备等不愉快经历,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是冲动性狂吃。这些都需要通过心理工作,帮助患者疏导情绪、改变认知偏差,修复内在的心理冲突、压抑的创伤等。3. 自我成长:患者容易忽略自己的心理问题,遇到不愉快情绪时,缺乏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容易压抑自己,自我否定。这些都与患者的性格特点及既往经历有关系。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分析与成长,可以完善性格特点,尽快走出神经性贪食症的烦恼。
黄建军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3月09日 3588 1 2 -
神经性贪食症核心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黄建军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3月08日 1227 0 5
神经性贪食相关科普号
陈伟医生的科普号
陈伟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临床营养科
1568粉丝87.9万阅读
王学廉医生的科普号
王学廉 主任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3169粉丝557.1万阅读
李伟医生的科普号
李伟 医师
淄博市第一医院(总院)
儿童保健科
7粉丝3.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陈超 主治医师北医六院 精神科
进食障碍 4票
抑郁症 2票
精神分裂症 1票
擅长:抑郁症,进食障碍等,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睡眠障碍,躯体形式障碍 -
推荐热度4.6路聚保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结直肠病专科
心理咨询 41票
功能性胃肠病 18票
自闭症 8票
擅长:擅长疾病种类: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感觉统统失调,学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障碍,失眠症,品行障碍等;以及相关心理问题:失眠、厌学、游戏成瘾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残、自卑等情绪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相关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厌学,网瘾、叛逆、亲子关系、婚恋情感,睡眠障碍等生物社会心理整体治疗模式;为营养不良,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障碍疾病并伴有心理障碍患者,制定精准化的肠道菌群、代谢、营养、免疫等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
推荐热度4.5李雪霓 主任医师北医六院 精神科
进食障碍 2票
擅长:心理治疗,进食障碍,各种神经症,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