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血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
70 岁以上老年人比较多见,可有气促、乏力、心悸、下肢水肿等表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血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
70 岁以上老年人比较多见,可有气促、乏力、心悸、下肢水肿等表现。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是心脏本身的功能受限,无法完成正常的泵血功能,导致身体各器官缺血缺氧。所以说,任何可以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疾病、因素,都会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大类:
心肌病变:最常见的是心肌缺血,如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引起心衰的病因;其他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也会引起心衰。
心外疾病:如肺心病、严重贫血、糖尿病心肌病、淀粉样变性等。这些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如累及心脏,也会引起心肌的异常,进而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负荷过重
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疾病,会使心脏射血阻力增大,加重心脏负担,久而久之会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
又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会导致心脏舒张期容量增大,压力升高,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现一般不明显,如果心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有的患者会在活动时出现气促、胸闷,有的入睡后憋气、胸闷,需要垫高上半身睡觉。还有双下肢水肿、乏力、头晕等。
左心衰竭常见,且常可继发右心衰竭,即发展为全心衰竭。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心衰的治疗包括缓解症状,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最主要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如果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需植入起搏器或除颤器。重度晚期心衰患者,可能需要做心脏移植术。此外,低盐低脂饮食、戒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若患者突发急性心衰或心衰突然加重,在家中可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施救:
药物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服用哪些药物取决于心衰的类型。下面是最常用的药物:
以下药物可治疗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术后
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活动过度或卧床时间过长。
进食、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手术创口。
注意手术创口情况,创口如出现出血、剧烈疼痛、红肿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坚持适量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可在家自测血压、血糖等。如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问:心衰患者,如何科学运动?
心衰是慢性病,长久不动的患者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同时肌肉逐渐萎缩。为保证肌肉力量、促进心衰康复,鼓励心衰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活动,心衰患者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运动时间选择
一般主张每周运动 4 ~ 5 小时。可以平均分配时间,即每日运动 20 ~ 30 分钟左右。
宜在饭后 2 ~ 3 小时,或饭前 1 小时进行。
天气炎热时,可选在早晨或晚间进行,冬天宜在有太阳时进行,总之应选择不太冷,也不太热的温度做运动。
运动注意节奏,缓慢开始
运动要缓慢进入状态,开始前要先活动手脚,做深呼吸,做好“热身”,运动终止时采取缓慢方式过渡到平稳状态。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心衰患者活动应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切忌过量。一开始应在家人或医护人员的陪同和监护下做些室内活动,能耐受后再移至室外。
从甩手、甩腿、散步、慢走等低强度的运动方式,逐步增加,病情稳定者可选择太极拳、老年体操等运动。
推荐做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一般中、低强度及 30 分钟以内的运动多属于有氧状态,此种情况下仅有微汗。
需注意,急性期或病情较重的心衰患者应以休息为主,但也需适当活动:
综上所述,心衰患者运动应遵循安全、适当、缓慢、规律、坚持的原则。在充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和密切监测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运动,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治愈情况
危害性
如心力衰竭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控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