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高温和(或)高湿无风的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最常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以及通风不良的环境,表现为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
中暑是指高温和(或)高湿无风的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最常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以及通风不良的环境,表现为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下述人群更容易中暑,需加以注意: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不同阶段中暑,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常突然发生,表现为活动中或活动后发生痛性肌肉痉挛,好发于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及腹部。患者出现此情况,可能与体内钠离子严重缺失及过度通气有关。
热衰竭:患者可有头痛、极度口渴、大汗、乏力、恶心呕吐、体温高等表现,甚至出现明显脱水征,如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心动过速等。热衰竭常见于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此外,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也容易发生。主要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有关。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机制及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可迅速发生,表现为高热、多汗或无汗、心率快、抽搐、昏迷等。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于重体力劳动、炎热天气进行体育运动或军训时发病。主要是因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导致。
非劳力性热射病:可在数天之内发生,多数患者可有如下表现:皮肤干燥(早期可湿润)、高热(直肠温度不低于 41℃)、惊厥、意识模糊甚至无反应、休克等。主要是由于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所致。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急性肾衰竭、肝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相对较轻,及时处理常常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变为重症中暑。
对于重症中暑,由于体温过高,直接损伤细胞,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和有氧代谢途径中断,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和居住条件,隔离热源,降低环境温度,避免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和锻炼,调整作息时间,供给含盐 0.3% 清凉饮料。
本病主要依靠环境、临床表现即可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诊断的关键:
用于排除其他病变,一般用于重症中暑:
本病治疗原则是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一般经现场救护,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后即可缓解;重症中暑则需要及时到医院急救。
主要针对于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热痉挛与热衰竭:
热射病:预后严重,死亡率达 5% ~ 30%,故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可供选择的降温方法(但不限于):
治愈情况
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