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贾中芝 三甲
贾中芝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介入放射

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在晚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

3413人已读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在晚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行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2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所有20例患者术后2个月有效率(RR)为65.0%,疾病控制率(DCR)为95.0%。术后2个月20例患者KPS评分改善、稳定和下降者分别为15、4、1例,改善率+稳定率为:95.0%(19/20)。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低热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能够明显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疗效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17.2%和23.0%;贲门是胃癌的好发部位,由于早期贲门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其它胃良性疾病。9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并伴有局部组织、淋巴结、临近脏器的浸润转移,以致造成治疗困难和疗效欠佳[1]。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一定得成绩[2、3]。从2007年04月~2011年05月,我们采用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晚期贲门癌共计18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贲门癌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50~78岁,平均63.4岁。全部患者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前均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为晚期贲门癌患者,有转移证据者5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2例,局部淋巴结转移未记入内),由于肿瘤原因或患者自身原因等均无外科手术治疗适应症。临床表现:进食困难(17例)、食欲减退(14例)、进行性消瘦(17例)、上腹隐痛(13例)等。所有患者术后1月均行第2次治疗。首次术后2月复查(CEA、CA199、上腹部CT等),根据复查情况决定下次治疗时间及方案。全组病例随访时间为2-38个月。排除标准:存在动脉造影禁忌症者,合并其他心脑肺肾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5F 胃左或RH导管,行腹腔动脉、胃二级动脉(胃左、右、网膜和胃短动脉)造影[4],根据造影结果,使用微导管选择性地插入肿瘤供血动脉,缓慢灌注化疗药物:5-FU 0.75-1.0g +奥沙利铂100 mg/m2+羟喜树碱10mg,然后经导管缓慢栓塞48%碘化油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或羟喜树碱)制成的乳剂3-7ml,根据肿瘤血管血流情况,对血流仍明显者加用明胶海棉颗粒进行栓塞,直至肿瘤供血动脉血流缓慢,甚至停止。5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2例)转移患者行相应的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术后常规预防性抗感染、制酸、止吐等对症处理,呕吐严重者给予禁食,加快胃粘膜修复,并根据患者症状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

1.3疗效评价 实体瘤缓解评估标准(RECIST):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以(CR+PR)/总体为有效率(RR),(CR+PR+SD)/总体为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质量(QOL)参考KPS评分变化,以治疗后KPS增加≥10分为改善,变化<10分为稳定,减少≥10分为降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所有20例贲门癌患者术后2个月均无CR 患者, PR、SD、PD患者分别为13、6、1例,RR为65.0%,DCR为95.0%。17例进食困难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明显缓解;14例食欲减退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7例进行性消瘦患者术后2个月16例患者体重不同程度增加;13例上腹隐痛患者11例疼痛消失。

2.2 QOL评价 术后2个月20例贲门癌患者KPS评分改善、稳定和下降者分别为15、4、1例,改善率+稳定率为:95.0%(19/20)。

2.3 CEA表达水平 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4 不良反应 本组20例贲门癌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低热等症状,经对症治疗2~6天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表1 术前、后1、2个月血清CEA(ng/ml)、CA199表达水平(U/L)

参数 术前 术后1月 术后2月 P1/P2

CEA 142.64±57.21 58.87±36.56 40.13±23.47 0.018/0.012

CA199 97.33±108.62 52.74±87.49 47.34±87.68 0.032/0.029

注:P1:为术后1月与术前比较;P2:为术后2月与术前比较。

3. 讨论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尽管采用多种方法如手术、全身化疗、放疗等,但疗效欠佳。很大一部分患者由于高龄、心血管状况不良、严重营养不良、伴有远处转移等情况,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机会。随着介人放射学的不断发展,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5]。据孙[6]等研究报道,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区域,从而提高疗效,同时对肿瘤动脉进行栓塞,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从而使肿瘤治疗有效率为92.1%,半年、1、2年生存率分别为:86.8%、52.6%、21%,大大提高了晚期胃癌的生存率。

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有以下优点[7]:① 无全身静脉化疗药物在接触肿瘤细胞前即部分被排泄及部分被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活的缺点,药物总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小,肿瘤部位药物浓度高。② 碘化油与化疗药物制成的乳剂可长期沉积于肿瘤组织,向肿瘤组织内缓慢释放抗癌药物,并阻塞肿瘤末端微血管,使化疗药物与癌细胞接触时间大大延长,提高疗效,同时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坏死。明胶海棉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可更加彻底的阻断肿瘤供血动脉,降低血流对碘化油乳剂的冲刷,从而进一步提高碘化油与化疗药物制成的乳剂的栓塞疗效。

由于胃的供血动脉较多、供血情况较复杂,在本组病例中,我们首先进行全面的造影(腹腔动脉、胃二级动脉:胃左、右、网膜和胃短动脉),详细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再根据血管供血比例将药物按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尽可能地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将药物进行稀释后缓慢灌注,以确保疗效,然后进行碘化油与化疗药物配制的乳剂进行栓塞,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放置倒流而导致异位栓塞,对血流较快的患者加用明胶海棉颗粒栓塞,以降低血流对碘化油乳剂的冲刷。本组研究结果提示:术后2个月有效率为65.0%,疾病控制率为95.0%,与报道相似[8]。术后2个月KPS评分:改善率+稳定率为95.0%(17/18)。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术后明显降低。除1例患者病情恶化外,其余患者体重均持续增加、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的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初步认为: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贲门癌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术后会出现上腹胀痛、恶心、呕吐、轻度上消化道出血、低热等并发症,经对症治疗一般2~6天即明显改善。李等[7]研究报道,胃动脉栓塞治疗对胃组织有损伤,在胃动脉栓塞治疗时,碘化油一旦进人正常胃组织很快即被巨噬细胞吞噬,且其导致的胃损伤也很快修复,一般不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和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本组20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低热等症状,11例术后出现少量吐血,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因此有待扩大样本,进行更长期的疗效观察。

简而言之,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贲门癌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好,患者痛苦少、反应轻微、无严重后遗症等优点,能够改善晚期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贾中芝
贾中芝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介入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