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异物致鼻腔真菌病1例报告
曹隆和 李先辉 戴志坚 周静 林森 陈崇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浙江 瑞安 325200
[关键词]:鼻腔 (Nasal Cavity) ;异物(Foreign Body) ;真菌病(Mycoses)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鼻腔、鼻窦局部解剖异常和局部创伤史是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1]。我科近期诊治因鼻腔异物长期存留导致鼻腔真菌病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8 岁,因“反复左鼻塞伴流涕10年”到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出现反复出现左侧鼻塞、伴多脓涕,偶有轻微臭味,偶有涕中带血丝,无头痛及嗅觉减退。感冒受凉后加重,每次发作到当地诊所及外院门诊治疗,诊断为“慢性鼻炎”,予口服抗生素均能所缓解。查体:左侧鼻腔慢性充血,局部见脓性分泌物,予麻黄素收缩鼻腔并清理脓涕后见左下鼻道中后段粘膜水肿,局部息肉样变,右侧鼻腔清洁通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均阴性。鼻窦水平加冠状位CT显示左侧鼻腔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局部钙化,左上颌窦粘膜增厚,各鼻窦壁骨质完整,未见增生或破坏现象,考虑左鼻腔真菌病。
患者因病变局限于鼻腔,我们尝试于门诊鼻内镜检查室行局部麻醉下鼻腔病变清理术,术中清理总鼻道部分息肉变粘膜及大量干酪样物后见下鼻道一约2.5cm*2cm薄片状塑料,表面附着大量黑褐色泥沙样团块。术后下鼻道予明胶海绵填塞,口服抗生素1周。术后鼻腔肿物病理提示鼻甲粘膜息肉样变,干酪样物为真菌样团块,有菌丝。术后3周后复查左鼻腔清洁通畅,上皮化良好。经反复询问家属病史,考虑患者10年前将方便面调味包塑料壳塞入鼻腔,当时曾到当地卫生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近10年反复出现左鼻塞伴流涕。
2讨论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大多累及较年长的患者,目前有年轻化趋势。大多数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症状不典型,13.2%~20%患者无症状,只是在偶然的头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2]。真菌球最常见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亦有少数发生于筛窦、额窦、鼻腔、泡状中鼻甲[3]。有研究认为,真菌性鼻窦炎发病源于鼻窦内吸人的真菌孢子处于缺氧环境中。可以推断鼻道窦口复合体阻塞,会引起较高的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4]。本例患者只发生于鼻腔较少见。
鼻腔异物在儿童最常见,儿童喜欢将玩物放入鼻腔。大多数患儿有明显的异物置入史,比较容易确诊。但有的儿童未被及时发现,事后容易被遗忘。年纪小的儿童不能诉说异物史,无法询问。有的患者在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被发现,这种现象常见于农村边远山区,往往是以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进行抗炎治疗。因此凡遇有单侧鼻塞,流脓涕有臭味时,应考虑到有鼻腔异物的可能。本病例中患者异物位于鼻腔后端,比较隐蔽,鼻窦CT检查未能发现。其鼻腔真菌团考虑异物长期存留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鼻腔通气及引流障碍,使真菌定植并大量繁殖[5]。作为真菌生长的营养体的菌丝增粗,变长,互相缠绕形成菌丝体,堵塞于鼻腔狭窄处,加重局部潮湿、低氧、低pH值,又更加利于真菌的繁殖,如此循环形成真菌球。门诊接诊类似患者如异物存留时间久者,分泌物较多,而且鼻黏膜肿胀糜烂,肉芽形成,容易与鼻腔肿瘤、鼻息肉混肴,应吸净鼻腔分泌物,清除肉芽,以免造成漏诊及误诊。
参考文献
[1] 苏俊,陶泽璋,孔勇刚,等.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炎55例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3:1075-1077.
[2] Grosjean P,Weber R.Fungus bails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a review.Eur Arch 0torhinolaryngy,2007,264(5):461-470.
[3] Ciger E, Demiray U, Onal K, et al. An unusual location for a fungus ball: the concha bullosa.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 2012, 126(126):844-6.
[4] Piero N, Davide L, Davide T, et al. Fungus ball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Experience in 160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urgery. Laryngoscope, 2009, 119(11):2275–2279.
[5] 杨秀敏,王毓新,刘铭,等.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9-13.
本文是曹隆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