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颌面部肿物解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疾病概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非肿瘤性、骨发育障碍的疾病,其特征为正常骨组织被增生的骨内纤维组织所替代,有未成熟的骨小梁形成,受侵的骨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破坏。目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证明,第20号染色体长臂的Gsa基因突变参与了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颌骨呈进行性肿大,病程较长,病变在青春期之后发展明显减慢甚至停止生长。主要表现为受累颌面骨膨隆、变形、面不对称、牙移位或松动等。后期常引起颌面部畸形、咬合功能障碍、眼球移位、鼻塞等。可有疼痛,部分病人可合并感染。在颞骨受累时,可出现传导性耳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分为单骨性和多骨性两种类型,单骨性发病率约为多骨性的6倍。
1,单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生于单一骨骼上,上颌骨较下颌骨和颧骨多见,颌骨后部受累较前部多见。
2,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生于2个以上骨骼者,绝大多数累及上颌骨,其他依次为颧骨、下颌骨、蝶骨及额骨等,还可累及肋骨、盆骨及长骨。又分为2种类型:
(1)Jaffe-Lichtenstein型:见于任何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存在两处以上的病变,常伴有皮肤的色素沉着(所谓褐色斑)。
(2)McCune-Albright型:多见于年轻女性,多数骨骼受侵,但主要侵犯颌面部各骨和颅骨,常伴有皮肤的色素沉着、女性性早熟以及垂体前叶腺瘤。
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用肉眼观察,病变部位骨膨隆,骨密质变薄,与骨松质之间无明显界限,骨髓腔被灰白色结缔组织代替,可见出血和囊性变。光镜观察,病变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中含较多幼稚的骨小梁。成纤维细胞呈梭形,大小一致,纤细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或呈漩涡状。幼稚的骨小梁形态不规则,无层板结构,排列无方向性,周围有较厚的骨样组织,可见到散在的星形成骨细胞,一般无成排的成骨细胞。
诊断要点:
1,儿童或青年患者,颌骨呈进行性肿大,病程较长。
2,颌面骨膨隆、变形、面不对称、牙移位或松动等。后期常引起颌面部畸形、咬合功能障碍、眼球移位、鼻塞等。
3,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仅依靠X线片即可作出诊断,当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扩展进入上颌窦、鼻腔及眼眶时,行CT检查是必要的。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现为颌面骨广泛性或局限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具有明显的沿颌骨外形膨大的特点,呈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膨胀,病变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界限。当病变累及牙周组织时,常使牙周骨硬板模糊或消失,但牙周间隙一般均仍存在。X线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3大类。
(1)透射性改变,又称为囊样型。为单囊性或多囊性密度降低影像,有或无硬化边缘。
(2)阻射性改变,包括“橘皮样”型、毛玻璃型及硬化型。
(3)投射及阻射混合性改变。
4,活组织检查:对于临床难以明确诊断的不典型病例,常需行活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1,骨化性纤维瘤:上下颌骨均可发生而以下颌骨多见。X线表现为:颌骨局限性膨胀,病变向四周发展,界限清楚,圆形或卵圆形,密度降低,病变内可见不等量和不规则的钙化阴影。骨化性纤维瘤一般边界清楚,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无明显的边界。下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发展较大时,可使下颌管向上和外侧移位;而骨化性纤维瘤长大时,一般使下颌管向下移位。对于涉及上颌骨和颧骨的以致密影像为表现的骨化性纤维瘤,在临床上常难以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相鉴别,必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牙源性角化囊肿:一般以单发性囊肿多见,也可以为多发。牙源性角化囊肿引起的骨质膨隆可扪及明显乒乓感,有1/3的病例,其膨胀向舌侧并穿破舌侧骨壁。穿刺囊液为草黄色,可见黄、白色角化物混杂其中,显微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X线检查大多数表现为单房型,囊肿周界清楚,有白色致密线条。
3,牙源性黏液瘤:上下颌骨均可以发生,但以下颌骨为多发部位,青年多发,肿块长大可穿破骨质,可扪及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质地柔软而非乒乓感。X线片显示:界限清楚的透光影像,有分隔呈多房状,分房形态各异,以网格状多见,有时可呈“火焰状“改变。
治疗原则:主要行外科手术切除,对大的弥散性的或多发性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一般在青春期后施行手术。如肿块发展较快、影响功能时,也可提前手术。
1,单骨性纤维异常增殖症能手术根治者,应行全切除术。
2,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范围广泛,一般行保守性手术治疗,局部切除部分以改善外部畸形与功能。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