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血的原因……
大便出血不一定是痔疮,有些肛肠病易与痔疮混淆,如果真的把它们当成了痔疮,就会延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先看看痔疮有哪些症状
1.痔疮主要表现为便血,颜色鲜红,为无痛、间歇性、便后鲜血,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2.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仅坠胀感,有时里急后重感,可出血,发展至脱垂,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才可出现局部疼痛。
再看看哪些疾病容易与痔疮混淆
1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外口位于肛周。其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肛周或臀部瘘口经久不愈,或者时愈时溃,不定时地向外溢出脓液、脓血,刺激局部皮肤导致痒痛不适等。
肛瘘无法自愈,不治疗会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2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撕裂、溃疡。
通常在排便过程中,因粪便干燥,会使肛裂创面受到刺激,导致出血和持续较长时间的剧烈疼痛,出血量较少,且患者常伴有便秘的问题。
3
肛窦炎
肛门灼热,有疼痛和下坠感,排便前有少量出血。
4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其特点是:便血,大便表面带血,色鲜红,无其他不适。尤以大便干燥、腹泻时容易出血。直肠息肉的表现可与痔疮相同。
直肠息肉,包括有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最常见的是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混合性腺瘤,绒毛成分越多越容易癌变。95%以上的结直肠癌来源于结直肠息肉,要高度重视,及时在内镜下摘除,以防止癌变。
5
结直肠癌
该病多以便血为突出表现,可伴有大便改变。晚期,患者可伴有腹痛、腹部肿块、贫血、低热、消瘦等症状。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的癌,其临床表现可与痔疮相仿。
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直肠癌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鲜血便、脓血便、大便表面带血、里急后重等。
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
晚期直肠癌侵犯膀胱、尿道、阴道等周围脏器时出现尿路刺激症状、阴道流出粪液、骶部及会阴部疼痛、下肢水肿等。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40~59岁,我国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5岁左右,但近十年青年人发病率明显升高。
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约80%的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
6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免疫性疾病,病变大多累及直肠,可弥漫到全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常表现为腹泻、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腹痛,反复发作。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轻年人为最多见。
当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只累及直肠和远端乙状结肠时,其表现可与痔疮类似,病变局限于直肠时,称溃疡性直肠炎。以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肛门部胀坠不适为突出表现,严重者可频繁便血。
7
全身性疾病
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容易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便血。该类患者除便血外,还会合并其他部位出血,如牙龈、鼻腔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