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酸,到底该怎么吃呢?
说起大名鼎鼎的的叶酸,几乎所有的备孕和孕期女性都不陌生。随着大家对优生优育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动力去克服惰性,愿意每日吃这么一粒小药片来提高胎儿的优生率。而且咱们中国的孕妇特别有专研精神,不畏辛苦,海淘网购的发达造就了我们产科医生在门诊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叶酸制剂,那么,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叶酸制剂、在什么时间吃叶酸才科学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叶酸的前世今生。第一个认识到叶酸存在的是英国血液病学家Lucy Wills,1931年她发现肝脏提取物中有某种营养素可以治疗巨细胞性贫血。但是这种物质是什么,当时并不清楚(如果当时分离出这种营养素,是不是会叫肝酸呢,哈哈)。一直到1941年,人们终于从菠菜中分离出了这种营养素,它也因此得名叶酸(folate)。天然叶酸主要存在于深绿色蔬菜、柑橘类水果、豆类、坚果和动物肝脏中。但是天然叶酸的推广存在困难,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获得的难易程度、烹饪方式等各不相同,通过食补叶酸很难充分。因此,人们积极进行叶酸人工合成的研究,终于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纽约的一个实验室团队完成了叶酸(folic acid)的人工合成。它使用方便、价廉物美、关键吸收还好(是天然叶酸的1.7倍)。因此,在补充叶酸的市场上很快站稳了脚跟。我们现在市面的所有叶酸制剂都是合成叶酸。
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预防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不过在停经6周左右神经管的闭合就完成了,而很多准妈妈可能直到这时才发现自己怀孕,因此如果从发现怀孕开始补充叶酸,就只能算“亡羊补牢”了。到底叶酸要补多久才能达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呢?干货来了,敲黑板!!!在中国北方地区,如果每日吃一片0.4mg叶酸,吃3个月,体内的叶酸水平才能达到有效预防作用;如果每日吃一片4mg叶酸,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到1个月。所以,备孕的妹子们,一定早早吃上叶酸,吃多大剂量取决于备孕的急迫程度。即便确认怀孕后也要坚持服用叶酸哦,至少直到妊娠满3个月。
战战兢兢的3个月过后,是否还需要服用叶酸呢?这也是目前门诊病人问我最多的问题。目前除了加拿大妇产科学会明确推荐补充叶酸应持续整个孕期,甚至持续整个哺乳期,其他国家的主流机构(中国、美国、英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仍将补充叶酸的结束点设定为妊娠12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孕3个月后补充叶酸有害,只是说在这段时间内补充叶酸对母儿的利弊仍处于学术争鸣的阶段。汤医生在这里整理了不少文献,把结果总结如下:
服用叶酸的可能益处:
1. 降低子痫前期的风险。子痫前期就是俗称的“妊高症”,会严重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威胁母儿的生命。在美国和加拿大有研究支持孕中晚期服用叶酸可以降低妊高症的风险,不过荷兰和中国的研究并没有证实。
2. 降低贫血的发病。叶酸缺乏可以导致贫血,这也是孕期贫血的第二常见原因(排名第一的当然是缺铁啦)。
3. 降低FGR的发病率。FGR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偏小,当孩子偏小到了一定程度,医学上可以称为FGR。FGR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容易发生缺氧,出生后养育磨难多,长大后也容易出现一些代谢性疾病。营养原因导致的FGR是我们产科医生希望尽量避免的。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孕妇摄入充足叶酸可以提高出生体重。不过在孕前和早孕期服用叶酸得到的受益是最大的,孕中晚期补充的效果会弱一些。
4. 降低儿童自闭症的发病。自闭症这种疾病我不多解释,近几年获得了不少的舆论热度。不少研究证实了叶酸预防自闭症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孕前和早孕期服用叶酸是预防自闭症的最佳时间窗,不过201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孕期3-5片/周的叶酸补充方式可以取得最好的预防效果。
服用叶酸的可能副反应:
1. 不容易区分维生素B12缺乏。这两种营养素缺乏的表现有时候很相似,如果诊断错误盲目补叶酸可能加重病情。不过维生素B12缺乏十分少见,因为人体一般有很充足的储备,如果服用的叶酸复合制剂同时含有维生素B12应该更安全。
2. 影响锌的吸收。鉴于锌这种微量元素的重要作用,建议服用叶酸的同时吃一些富含锌的食物,如贝壳类海产品、红肉、动物内脏等,也可以服用含锌的营养补充剂。
3. 其他:叶酸是否会导致儿童哮喘和过敏、是否会增加孕妇肿瘤风险、是否增加双胎风险,目前有很多研究在关注这些内容,但是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并没有证据证实其中任何一条。
好了,为了预防我们的准妈妈们看这么长的文字有点犯晕,我给大家做了总结:
1. 备孕尽早吃叶酸,吃多大剂量取决于备孕急切程度;
2. 早孕期每日0.4-1mg叶酸补充;
3. 中晚孕期叶酸补充自愿,可以选择每周补充3-5次叶酸;
4. 补充叶酸同时注意锌和维生素B12摄入,省事一点就吃复方营养补充剂。
最后,还需强调一下,以上的推荐都是针对健康的备孕及怀孕人群的,如果生过神经管畸形儿、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等高危人群还是需要在医生建议下个体化服用叶酸的。
本文是汤萍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