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一)

发表者:王善金 人已读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解惑(上)




2016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其中男性为23%,女性为49%,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如此高的患病率以及并发症,这说明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骨代谢生化指标分类:

骨代谢生化指标:钙磷代谢调节指标(PTH、 CT、25-(OH)2D3、1,25-(OH)2D3、Ca、P)

骨吸收标志物(TRACP、CTX、NTX、Pyr、U-CTX、U-NTX、空腹2h尿 Ca/Cr)

骨形成标志物:(ALP、BALP、BGP、PINP、PICP、OPG)




骨代谢生化指标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1.骨代谢调节指标:

表1 钙磷等代谢调节指标作用

微信图片_20200505114059.jpg

表2 钙磷等代谢调节指标正常参考范围



微信图片_20200505114104.png

2.骨吸收标志物( bone resorption markers):


2.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是酸性磷酸酶6种同工酶中一种,在肺泡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中含量丰富。TRACP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畸形性骨炎、肿瘤骨转移、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 、糖尿病等; TRACP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2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I型胶原占骨有机质的90% 以上,并主要在骨中合成。骨更新时,I型胶原被降解,短肽片段进入血液,CTX 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胶原降解标志物。CTX水平反映了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CTX 是以破骨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的有效标志物,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 Paget’s 病) 、多发性骨髓瘤和肿瘤骨转移等CTX 水平升高。临床应用于抗骨吸收药物治疗的评价,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治疗及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监测。


2.3尿吡啶啉( pyridinoline,Pyr)尿脱氧吡啶啉( deoxypyridinoline,D-Pyr):Pyr与D-Pyr是I型胶原分子之间构成胶原纤维的交联物,由成熟胶原降解而来,骨吸收胶原后,Pyr和DPyr变成降解产物释放入血液循环,是NTX 和CTX的终末代谢产物,是目前最有价值的骨吸收指标之一。肿瘤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尿中的Pyr 和D-Pyr 均高于正常人群,Pyr和D-Pyr有可能是晚期肿瘤的一个敏感指标。糖尿病患者Pyr和D-Pyr降低,可能是羟赖氨酰氧化酶活性降低或酶抵抗性增高的原因。


表3. 骨吸收标志物正常参考值

image.png

3骨形成标志物( bone formation markers):


3.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BALP是成骨细胞的一种细胞外酶,糖蛋白。有利于成骨,是成骨细胞成熟和具有活性的标志。高转换的代谢性骨病均可有ALP 和BALP 的增高,如Paget’s 病、原发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及佝偻病和软骨病、骨转移癌等。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可以使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下降。而这种下降往往在骨密度增加之前,所以BALP 是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重要指标。


3.2骨钙素( Osteocalcin,OC):骨钙素是骨组织内非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骨的矿化速度,是成骨细胞的功能敏感标志,OC是骨基质矿化的必需物质。

OC升高,见于儿童生长期、成骨不全、肾功能不全、骨折、变形性骨炎、肿瘤骨转移、低磷血症、甲亢、高转换骨质疏松症等。

OC降低,见于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肝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等。抗骨吸收药物可使OC水平下降,刺激骨形成治疗则使OC水平上升。

血清骨钙素水平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但女性在绝经后骨转换增快,OC再度升高,进入老年后OC逐渐下降。单独使用OC 或者联合使用BMD测量,能更好的判断骨丢失率,间接预测骨折的发生情况。


3.3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 Type I procollagen carboxyl-terminal peptide,PIC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 :90%骨基质是由I 型胶原组成,是矿化骨中惟一的胶原类型,其合成与分解的代谢产物可间接反映骨转换的状况。其血液中的含量主要反映I 型胶原的合成速率和骨转换的情况,是新骨形成的特异性的敏感指标。骨代谢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总P1NP 升高。儿童发育期、妊娠晚期、骨肿瘤、骨转移、畸形性骨炎、酒精性肝炎、绝经后妇女、肺纤维化、严重肝损害等血清PICP 升高。在众多骨代谢指标中,PICP、PINP 在预测OP的发生、评价骨量、监测抗OP 疗效等都有较高的特性和敏感性,PINP 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受激素影响,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4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OPG):OPG主要作用是可抑制破骨细胞( osteoclast,OC) 发生,并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凋亡。类风湿性关节炎(RA) 血清OPG水平明显增高。强直性脊柱炎(AS)血清OPG水平增高,是机体对抗过度骨吸收的保护性反应。骨硬化症是OC形成和骨吸收减弱为特征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与OPG和/或RANKL 有关。肿瘤转移溶骨性破坏OPG 表达明显降低。前列腺癌患者OPG 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肺癌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升高,肺癌骨转移组高于肺癌骨未转移组。OPG可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产生,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提高内皮细胞活性,预防炎症细胞因子对血管的损害。糖尿病患者OPG水平反应性增加。OPG随年龄递增,骨吸收增强后机体代偿性分泌,且低OPG水平具有更高的骨折危险性绝经后女性血清OPG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推测雌激素缺乏时破骨细胞功能活跃,机体为代偿骨吸收,骨形成增加,最终OPG升高。

表4. 骨形成标志物正常参考值

image.png

本文是王善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