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子里长瘤”≠“不治之症”
脑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脑肿瘤是指起源于颅内的肿瘤,包括良性的,如脑膜瘤、垂体瘤;还有恶性的,如胶质瘤(俗称“脑癌”)。继发性脑肿瘤,即转移性脑肿瘤,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肿瘤的脑转移,其中30~60%为肺癌脑转移,15~25%为乳腺癌脑转移。

脑膜瘤

垂体瘤

胶质瘤

脑转移瘤
01 “脑肿瘤的发病率”
据估算,我国有200万脑肿瘤患者,每年约有20万新发脑肿瘤病例。与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相比,原发性脑肿瘤的发病率不高。如脑胶质瘤的年发病率为4~10/10万人。
在原发性脑肿瘤中,胶质瘤约占49% (近一半是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占26%、鞍区肿瘤占7%、淋巴瘤占3%。
原发性脑肿瘤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7岁,男性相对多见。不过,女性脑膜瘤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左右。
02
“ 脑肿瘤的致病因素”
目前认为,原发性脑肿瘤是由于肿瘤起源细胞基因发生改变,使之能够躲避正常免疫调节机制的监视和攻击引起的。除了遗传因素外,能够导致DNA损伤的化学、物理(如电离辐射)及生物因素均是潜在的脑肿瘤致病因素。
目前研究认为,原发性脑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脑肿瘤家族史、电离辐射、遗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03
“ 脑肿瘤的症状及体征”
脑肿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部位、性质和生长速度,临床表现多样。
脑瘤发病多较为缓慢,故不容易早期发现。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或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感觉麻木、视力下降、癫痫等。

头痛

呕吐

癫痫发作
也有发病较急的,如肿瘤出血,病情可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恶化,患者很快陷入瘫痪、昏迷,或并发急性脑水肿、脑积水导致颅内压急剧增高,甚至脑疝危象。
04
“ 脑肿瘤的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神经系统体征,结合头颅CT、头颅磁共振MR、脑血管造影和脑电图等检查。
05
“ 发现脑肿瘤后该怎么办”
确诊为脑肿瘤以后,患者首先要镇定,绝对不要惊慌失措乱投医,要去正规医院请神经外科专家诊治。
一般地说,如果脑肿瘤已经或者即将危及患者的神经功能或生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考虑肿瘤为良性、较小(小于2厘米)且位于脑部非功能区,可以严密观察,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一旦发现有增大趋势,再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考虑肿瘤为恶性、较小且位于脑组织深部或脑干,手术不能切除或者手术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也不宜手术,需严密观察,保守治疗。
切除脑肿瘤通常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手术原则: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脑肿瘤常规开颅手术一般需要3~4小时,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手术需要1~2小时,脑干肿瘤、听神经瘤手术往往需要4~6小时。
脑肿瘤患者的预后主要与肿瘤的病理性质、手术切除的程度和患者术前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06
“ 先进的科技为手术保驾护航”
目前有很多先进技术可用于减少术中神经损伤。如神经导肮技术、术中磁共振、术中超声等多模态融合技术,还有颅底内镜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
颅底内镜技术可使很多颅底手术变成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可隐藏在鼻腔、眉间,切口大多只有2~3厘米,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患者术后恢复决 3~5天即可出院。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在术中实时报警,大大降低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
07
“ 脑肿瘤的辅助性治疗”
良性脑肿瘤完全切除后一般不需要后续的辅助性治疗。
恶性脑肿瘤术后一般需要后续的辅助性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电场治疗。
08
“ 走出脑肿瘤的误区”
1)脑子里长肿瘤了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
脑子里长肿瘤并不是不治之症。良性脑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可通过外科手术将肿瘤完全切除,达到临床治愈。即使是恶性脑肿瘤,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患者也可长期存活。
2)在大脑上“动刀”,即使能活,人也会变傻或瘫痪
当前,绝大多数脑肿瘤手术已经很微创,基本可以达到在切除肿瘤的同时,确保患者的症状、体征比术前好转或与术前状态持平。
3) 脑肿瘤会传染
脑肿瘤不是传染病,不具有传染性。具有脑肿瘤家族史者发生脑肿瘤的概率较一般人群高,表现为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目前较为确切的脑肿瘤遗传综合征有,神经纤维瘤病、Von Hippel-Lindau(VHL)病等。
4)不敢手术,只相信中医中药
神经外科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颅脑任何部位(包括脑干)均无手术禁区;从理论上讲,脑肿瘤均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因为担心、害怕开颅手术的风险而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从而导致肿瘤快速长大,会错失或延误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
5)伽马刀创伤小,可以治疗所有脑瘤
伽马刀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俗称。它不是根治脑瘤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脑瘤都适合采用伽马刀治疗。通常,位于颅底直径小于3厘米、周围无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肿瘤可采用伽马刀治疗。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肿瘤,无论大小及良恶性,均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资料:
图片来自Pixabay,美图网,Osborn Brain Imaging, Pathology and Anatomy (Second Edition).
本文是郭烈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