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眩晕的治疗
眩晕的治疗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比如很明确的前庭神经炎或者迷路炎,前庭性偏头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多发性硬化,后循环缺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前庭神经鞘瘤,也就是听神经瘤,上半规管裂综合征,遗传性共济失调,Cogan综合征。这部分疾病的病因明确,治疗有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我们不再赘述。
另一部分是对症治疗。我们通过药物治疗来抑制前庭症状,是减轻持续数小时至数日的眩晕急性发作的最佳方式。这些药物一般对于短暂的比如bppv是无效的,除非发作非常频繁的情况。其中用于抑制前庭系统的药物有三大类,包括:抗组胺药,比如苯海拉明;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比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或者是阿普唑仑;以及第三类吩噻嗪类药物,比如异丙嗪,甲氧氯普胺,或者昂丹司琼。
以上药物疗效与剂量是相关的。
多数情况下会首选抗组胺药,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能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在抗组胺药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使用。吩噻嗪类的止吐药,比如异丙嗪,镇静作用更强,通常仅仅用于严重呕吐的患者。
这些药物的镇静作用呈剂量限制性,但是其他副作用一般比较轻。锥体外系症状是吩噻嗪类的止痛药和甲氧氯普胺的常见副作用。多潘立酮是一种外周多巴胺能拮抗剂,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有部分动物研究显示以上药物对中枢性前庭代偿功能受损有关,所以在症状控制之后应该尽快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个眩晕的患者进行前庭康复。人类外周前庭损伤后,其临床恢复早于外周前提功能的改善,提示多数早期恢复和相当一部分的完全恢复,是来自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这种代偿作用可能涉及多种感觉范畴,是前庭功能康复的主要目标。
前庭康复或者在前庭理疗,能够促进单侧或者双侧永久性外周前庭功能减退患者的恢复。
多数眩晕的患者更愿意躺着保持姿势不变和头部的活动,前庭康复强制患者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平衡功能训练。这样可以使得通过活动促进适应能力,通过活动促进策略性的替代以及减少因为制动带来的继发性的负面效应。
前庭功能的训练大概有60年的历史,直到最近才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得到了证实,但是这些试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没有办法进行盲法评价,随访时间也比较短。
具体的前庭康复操作如下:
对于急性的患者来说,特别是急性外周性的眩晕,我们让患者注视空白背景中的一个物体,然后向左右缓慢转头,这个训练在俯仰--也就是向上向下,和偏航--也就是左和右,平面上完成。前庭手术后不久,应该鼓励患者缓慢移动头部,以避免严重恶心,然后随患者逐渐耐受,增加移动的速度,要求大多数患者每天进行2~3次的训练,每次持续5-10分钟。对于前庭神经,元和前庭手术导致的急性的单侧前庭功能减退,一般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前庭功能可以达到明显的改善。
而对于慢性外周性的眩晕,积极的康复训练可能会更有意义。我们要求患者在站立向前走和先后倒着走的时候,还有在有弹性的地面或者是不平坦的路面上站立和行走的时候,适当的进行眼球和头部的运动。这一操作的重点是在保持能够控制症状的前提下,进行眼球和头部的运动越来越多难度逐渐增大的这样一个姿势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平衡能力的改善。
对于双侧前庭功能完全丧失这种情况,因为其降低机体的适应性,平衡功能可能无法改善。尽管如此,康复训练仍然可以促进患者的策略性替代,也就是说着重于眼球扫视训练和尝试,尽量优化颈部牵张感受器有效性的训练。做好防跌倒的训练,以及适应黑暗和不平坦路面环境很重要。
对于中枢性前庭异常患者,因为其往往存在持续性症状,在进行眼球和头部训练时,应该同时强调步态和平衡性活动。一般要求患者每周训练2~3次。如果同时存在恶心的症状,可能会使患者的训练受到限制,这个时候应该应用药物联合理疗,改善患者的参与性。
本文是张江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