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轶江 人已读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持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持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常见病、多发病,相信绝大部分读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都不会陌生,小到体检的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大到支架植入、搭桥手术、起搏器安装,全国大部分城市医院都有着充分的诊治经验。然而,绝大多数人并没听说过“心脏康复”的概念。
什么是心脏康复?顾名思义,心脏康复就是通过综合的康复医疗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生。心脏康复的内容包括规律用药、运动疗法、心理疗法、饮食疗法、行为疗法等。
然而,尽管心脏康复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且心脏早期康复已被实践证实可以提高心脏病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和疾病的总死亡率。但鉴于我国经济状况及心脏康复理念的相对落后,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开展依旧差强人意。
目前,我国心脏康复的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目前的康复仅局限于肢体康复,对心理、生活质量和职业康复落实不够,并未开展真正的心脏康复;
2、心脏康复无医保政策支持,患者及家庭对康复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不足;
3、患者及家庭对心脏康复的意义与重要性缺乏认识;
4、医师护士对心脏康复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5、没有系统的心脏康复人才培训和准入体系,人才匮乏,康复知识、技能和设备缺乏;
6、学术界对心脏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了解和重视。不少医院的康复还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在医疗保健的实践层面并未真正落实;
7、没有建立强大的社区和家庭心脏康复网络;
8、医患关系欠佳也是制约因素。
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目前发展康复医疗工作也有4个有利条件:
1、一是政府、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康复医疗服务;
2、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康复服务需求,民间医疗资本对康复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三是公立医院改革为加强康复医疗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4、四是几代心脏康复人的不懈努力所获得的积淀。
未来我国心脏康复需要完善的几个要点包括要积累国人自己的数据,要加强质量控制,此外还要让政府和医保部门看到实实在在的康复效果,让医保政策和疗效之间得到良性的互动。
而现代心脏康复理念强调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诊治能力的提升速度赶不上发病率增长速度,造成了一直在“治病”,病却越来越多的现状。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因此出现了生活方式医学,它是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使用生活方式干预手段(包括营养、体力活动、睡眠、压力管理、避免物质滥用和社交支持等非药物治疗方式)预防、治疗和康复慢性疾病。
基于上述理念,心血管健康中心应运而生,这可以说是对于心脏中心模式管理的新探索。心血管健康中心包括生活方式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脏康复)及心血管临床及科研工作,除了治病,其更重要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疾病康复,致力于之前未能被重视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外的其他阶段,迈出了引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的一步。
本文是李轶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