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型增生是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关键
一般认为,从正常细胞发展到肿瘤细胞,都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而非典型增生则是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癌前病变是指具有潜在恶性转变可能的病变,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
非典型性增生分级
非典型性增生多发生于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鳞状上皮的非典型性增生,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若这种改变累及上皮下部的1/3,为轻度非典型增生;如累及超过上皮下部1/3---2/3处,为重度非典型增生;若累及上皮全层,则已成为原位癌。轻、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则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上皮内瘤变包括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将轻、中、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Ⅰ、Ⅱ、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入上皮内瘤变Ⅲ级。上述癌前疾病和病变多通过非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的。
形态改变
非典型增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如果出现明显形态改变,有可能病变已经进展到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口腔癌的癌前病变,包括粘膜红斑、粘膜白斑、粘膜下纤维化、疣状增生、慢性溃疡等。癌前病变如果长期不治疗,或者是刺激源一直存在,那么这样的病变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转变为口腔癌。
2、乳腺非典型增生。单纯的乳腺增生症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并不发生癌变,如果导管上皮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则可能为癌前病变。一般将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囊性增生视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腺体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往往有家族史,可恶变为腺癌。肠息肉是人体结肠粘膜表面隆起的一种赘生物,研究显示,超过7成肠癌的发生与肠道息肉密切相关。常见的肠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其中腺瘤样肠息肉已经被医学界定性味“癌前病变”。这种息肉一经发现,越早手术越好。
5、肝硬化。可能是肝癌的癌前病变。肝癌存在典型的三步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约70%的原发性肝癌是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的,另外在我国约40%肝硬化合并肝癌。所以,肝硬化患者要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
6、皮肤癌——无疼痛皮肤角化
无疼痛皮肤角质化。可能是皮肤癌的早期信号。一般包括:皮肤出现圆形皮疹样异常变化,局部扁平或隆起,表面出现棕黄色或黑色痂皮,患者没有疼痛感,多发于面部和手背。
7、交界痣。可能是黑色素瘤的癌前病变。部分皮肤的交界痣和混合痣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可发生恶变,成为恶性黑色素瘤。尽管交界痣和混合痣已被证实有恶变倾向,但真正发展成为恶性肿瘤者微乎其微。需要注意的是,反复的摩擦、针挑等刺激,不完全的切除、用药物腐蚀及自身的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可能是激发交界痣或混合痣恶变为黑色素瘤的诱因。
8、粘膜白斑病。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等处粘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9、病毒引发的宫颈糜烂。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在糜烂愈合中,储备细胞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由于慢性炎症过程可导致不完全鳞化和异型增生,可能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少数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糜烂”是宫颈表面的一种现象,不是一种疾病。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需要治疗,但要密切观察。
10、包皮过长及包茎。阴茎癌与包茎和包皮过长关系密切,包皮垢以及慢性炎症刺激是阴茎癌的重要原因。患有包茎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而对于包皮过长的人来说保持包皮局部的清洁最为重要,也可以降低阴茎癌的发病率。
治疗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对于轻度病变,一般不需要治疗,可定期进行随访。对于中、重度病变,由于很难通过自体清除,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临床上治疗中、重度病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物理疗法和手术切除。
文章选自《健康长寿不是梦-谈养生保健和预防肿瘤》,徐建芳著,京东网、淘宝网有售。
本文是徐建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