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痔青年” 中医治疗
“有痔青年”中医防治
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痔疮就成了人类的一个“专利”,同时也成为人类的一大困扰,如何避免成为一名“有痔青年”,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古语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预防痔疮的发生,首先得了解引发痔疮的原因有哪些。
大凡痔疮的发病,都和饮食不洁、久坐久站、疲劳过度、疾病、体质虚弱、生活无规律、房劳过度、妊娠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古医籍《外科正宗》指出:“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淤血流注肛门你,俱能发痔。”《医宗金鉴》也指出:“勤劳苦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妊娠,特别是反复妊娠会直接影响血液的回流,致使痔静脉丛充血扩张而引发痔,饮食习惯不良,偏食肉类,而蔬菜水果摄取量少,或者过食油煎炸炒及辛辣刺激食物等,不仅使肛门直肠血管充血,影响静脉回流,形成痔疮,而且还会导致和加重便秘,辣椒在消化道中不易消化吸收,在肛门直肠部克刺激粘膜和肛窦,引起静脉充血和肛窦发炎,引发痔疮。
了解了痔疮发病的因素,我们该如何预防痔疮的发生?
一般我们强调的原则是注意劳逸结合,调畅情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的摄纳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就可以减少痔疮的发生。
平时工作中,经常久坐久站的人,每天因适当变换工作体位,久坐后散散步;久站的人,适当坐坐,并鼓励每次大便后做提肛锻炼。有条件的人可以打太极拳、练练气功等。妇女在妊娠期要注意生理卫生,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和蔬菜,防止便秘的发生。研究表明,很多痔疮患者的发病,与情志不畅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长期忧虑、烦躁、思虑过度容易伤脾,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可使中气下陷,导致肛门静脉曲张,痔疮发生。所以说,保持良好的心态,情志舒畅也是预防痔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另外,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也很重要。一般排便时间最好在早晨起床或者早饭后,因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餐后产生的胃肠反射,可使结肠蠕动加快,直肠压力增高,产生排便反射。因此,在这个时间大便,符合生理排便要求,这对防止不正确的排便引起的痔疮有重要意义。还有一些人蹲厕时喜欢抽烟、看书报、玩手机等,这样容易把正常的排便信号打断,而且久蹲久坐发生直肠粘膜内套、外翻的机会增大,使腹压增加,从而引发痔疮,因此我们在排便时要做到专心致志干大事,速战速决。
充分认识痔疮的发病因素,从而避免痔疮的发生,让您在成为有志青年的路上无后顾之忧。
说起痔疮,大家都不陌生,在民间有“十人九痔”的说法。很多患者得了病以后“不好意思”去医院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还有一些患者迷信“自我治疗”,耽误了治疗良机。导致痔疮发作的原因是什么,高发人群应当如何预防,得了痔疮如何治疗?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又有哪些优势呢?
痔疮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古人说,“痔者峙也”。在古代,痔为突出之意,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生于肛门边,如鼻痔、眼痔、牙痔等。但现在痔即指肛门痔。
痔疮主要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在治疗方面,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注射治疗、中药外敷、熏洗配合口服中药等。
中医治疗以益气固脱、收敛止血为总纲,内治外治结合,注重辨证论治,在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痛苦方面有其特有优势。内治方面,注重调补结合,清热祛风凉血、养血补血、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补中益气等方面各有侧重。外治方面,中药熏洗治疗、敷药法等,痛苦小、疗效显著,同时治疗费用较低。
内治法
(一)风伤肠络
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热下迫,灼伤肠络,或热积肠道,耗伤津液,以致便结,擦伤痔核血络,热迫血妄行,则见便血,血色鲜红;风性善行,则下血或呈喷射状;口渴、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清热凉血汤。双花20克,连翘20克,桔梗12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元参12克,防风12克,荆芥12克,棕榈炭12克,地榆炭12克,仙鹤草12克,小蓟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潘数。
辨证分析:湿热下迫大肠,迫血妄行,则大便下血;湿热蕴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痔核肿物脱出;湿性重浊,则肿胀疼痛;热胜肉腐,则糜烂坏死;口干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方药:清热利湿汤。黄芩12克,黄柏12克,黄连9克,大黄6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败酱草20克,生地20克,大青叶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2克,棕榈炭12克,血余炭12克,地榆炭15克,仙鹤草12克,小蓟12克,防己12克,泽夕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三)脾虚气陷
临床表现: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分析:身体素弱,脾虚气亏,不能统血,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则大便带血;脾虚下陷,则肛门坠胀,痔核脱出肛外;脾虚运化失常,则纳少便溏;脾虚则气血无以荣养肌肤,故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弱为脾气亏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健脾益气汤。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黄12克,灵芝12克,莲子12克,白扁豆12克,黄芪20克,茯苓皮15克,金樱子12克,白芨15克,莲子12克,血余炭12克,棕榈炭12克,地榆炭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外治法
(一)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具有收敛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苦参百部汤。苦参15克,百部15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蛇床子15克,水煎洗。
(二)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或收敛止血或生肌收口等作用。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苦参膏、生肌玉红膏等。
(三)塞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如苦参栓。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曹元成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