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急疹知识汇总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

1.病原
病原主要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另一病原是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占幼儿急疹病因的10%。
2.临床表现
幼儿急疹主要发生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多见于6~18个月大的孩子。宝宝常突发高热,体温在39~40℃左右,持续不退,可有轻微咳嗽或拉肚子,精神食欲良好,3~5天后体温下降,发热缓解后12~24小时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见于头颈及躯干,很快波及全身,一般2~3天后消退。
见到“热退疹出”就能确诊幼儿急疹,这个特点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鉴别其他小儿出疹性疾病。
另外,儿童原发性HHV-6感染后只有40%表现为幼儿急疹,其余并不出现典型幼儿急疹症状,而只以发热为临床表现。
3.鉴别诊断
幼儿急疹在早期比较难以诊断,因为该病最初的症状、体征和其他儿童常见疾病相似。
发热时间短时容易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间长时则易被误诊为川崎病、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等;
出疹时又容易被误诊为风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
4.并发症
幼儿急疹一般除了高热,临床表现较轻,但可并发良性颅内压增高、热性惊厥、心肌损害、肝功能损伤、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10%~20%的热性惊厥是由HHV-6原发感染所致。
5.治疗
幼儿急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
孩子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冷毛巾敷头额部或腹股沟处,当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退热药口服,以防孩子发生热性惊厥。多给孩子喝水,适当给宝宝吃些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见到孩子浑身红色皮疹,爸爸妈妈不必紧张,皮疹消退后不会结疤,不会出现脱皮和颜色变深。
幼儿急疹会引起血常规哪些异常变化?
a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
幼儿急疹最常见的血象异常是白细胞减少(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55.3%~79.4%)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6.63%),随着病情的进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抑制骨髓以致粒细胞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或者骨髓无效增生。一般不需要应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白细胞总数约在第8天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约第14天恢复正常。
b血小板减少
幼儿急疹还可引起血小板减低(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85%~16.98%),血小板大多为轻中度降低,重度降低(<20×109/L)少见。血小板减少考虑为病毒感染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所致。因为本病病程自限,预后良好,热退疹出后血小板均能逐步升至正常。
临床上对予疑诊为幼儿急疹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应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轻中度减少不予特殊处理;如重度减少应给予早期干预,可使用丙种球蛋白静点治疗等,以防重要脏器出血,有利于疾病恢复。
6.临床经验
如果2岁以内的孩子,除了高热,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耳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链球菌感染等表现,血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以前也没出过疹子时,医生会重点考虑幼儿急疹。
这时建议家长带孩子回家观察等待,仅给予及时退热和积极补充水分等对症处理,看看孩子持续发热3~5天后是否会自行退热,并出现幼儿急疹特有的皮疹,病情若有变化再来医院复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