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血压为什么偏低,能自行停药或者减量吗?又该如何调整呢?
到了夏天,由于天气炎热,血管扩张、出汗多血容量减少等原因导致血压偏低,具体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血管扩张:夏天气温较高,人体的血管会扩张,以促进散热。血管扩张会导致血压相对降低。
2. 出汗增多:夏天出汗较多,体内水分流失增加,血容量相对减少,这也会导致血压降低。
3. 代谢变化: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快,能量消耗增加,可能导致血压略微降低。
4. 饮食习惯改变:夏天人们的饮食可能会相对清淡,盐分摄入减少,这也可能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
5. 运动量增加:夏天人们的运动量可能会增加,身体的能量消耗也会增加,这可能导致血压降低。
6. 激素水平变化:夏季人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的变化也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

低血压可能会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功能、免疫系统等产生危害。具体分析如下:
1. 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低血压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各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可能会引起功能障碍。例如,大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等;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2. 影响认知功能:长期低血压可能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3. 增加跌倒和受伤的风险:低血压引起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会使患者容易跌倒,增加受伤的风险。
4. 影响肾脏功能:低血压可能会导致肾脏血流量减少,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5. 免疫系统受损:低血压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夏天血压低并不意味着可以自行停药或减药。夏天血压变化曲线更多的可能是白天低,夜间高。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气温变化:白天气温较高,血管扩张,血压相对较低;而夜间气温相对较低,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会升高。
2. 活动因素:白天人们活动较多,身体代谢相对较快,血压可能会偏低;夜间活动减少,身体代谢相对较慢,血压可能会偏高。
3. 神经内分泌调节:夜间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较高,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也可能会升高,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4. 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不好,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能会导致夜间血压升高。
5. 饮食习惯:晚上进食过多、过晚,或者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都可能影响血压。
6. 药物作用:一些降压药物的作用时间可能较短,导致夜间血压控制不佳。
因此,如果因为白天血压低就停药或减药,夜间血压就会反弹甚至急剧升高。夜间血压急剧升高可能会带来以下危害:
1. 心血管损伤: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长期下去可能引发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2. 脑血管意外:夜间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增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的风险,引发中风等脑血管意外。
3. 肾功能损害: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小血管,导致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4. 眼底病变:高血压可引起眼底血管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5. 增加猝死风险:严重的夜间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猝死等危急情况。
6. 影响睡眠质量:血压升高可能引起头痛、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影响睡眠质量。
7. 加重原有疾病: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病情。

所以,不能贸然停药或者减药减量,应该加强自我血压监测、诊室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夜间平均血压偏高,可以把降血压药物调整到晚间服用。如果白天、晚上、整体平均血压如果密切监测血压确实很低,对于影响较大的具有扩血管药物或者利尿剂则可以减量 或者调换、直至停药。
除了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外,还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 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多,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脱水。可以适当增加饮水次数,特别是在活动后或暴露在高温环境后。
2.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摄入适量的盐分、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避免过度节食或挑食。
3.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尤其是在炎热的时段。
4.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5. 体位变化要缓慢:从卧位或坐位起身时,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站起导致血压急剧下降。
6.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有必要,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
7. 避免高温环境: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特别是炎热的中午时分。
8. 穿着合适: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助于散热和维持血液循环。
9. 管理药物: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如降压药、利尿药等,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并定期复诊。
10. 关注健康状况:如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要积极治疗,维持身体健康。

如果出现低血压相关症状或血压明显降低,应及时就医,欢迎私聊郭大夫或者当面咨询。

作者每个星期五上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
本文是郭忠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