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申振宇 三甲
申振宇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胃蛋白酶原I、II和胃泌素在胃癌筛选中的意义

469人已读

血清胃蛋白酶原I、II和胃泌素检测的意义和评价

(一)胃癌风险人群筛查“ABC”法

2011年日本学者Kazumasa MIKI报道“ABC”法[1](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法)用于筛选胃癌风险人群。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阳性(+)定义:血清PGⅠ ≤ 70 μg/L 且 PG I/II比值≤ 3;

血清幽门螺杆菌(HP) 阳性(+)定义:血清HP抗体滴度 ≥ 30 U/m。

将筛查人群分为 4 个组别:A 组[HP(-)PG(-)];B 组 [HP(+)PG(-)];

C 组[HP(+)PG(+)];D 组[HP(-)PG(+)]。

从 A 组到 D 组胃癌风险逐渐升高。

无需每年ABC法筛选,可以间隔5年左右筛选一次。根据胃癌风险分级,A级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B级患者至少每3年行1次内镜检查,C级患者至少每2年行1次内镜检查,D级患者应每年行1次内镜检查。

2020年日本学者Hiroshi Kishikawa 认为,在日本,99%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胃癌发生率下降,未来“ABC”法的临床意义可能更为重要。

最近,韩国专家评价认为,血清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预判胃萎缩,但用于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因此,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应该视为胃癌筛选的一种补充手段,而不能替代定期的内镜检查。

(二)胃癌筛选专家共识关于血清生物标志物推荐强度和证据级别[2]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由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撰写,有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级别(图1):

”胃蛋白酶原、胃泌素G-17、MG7-Ag和血清幽门螺杆菌-Ag等联合检测,配合评分系统或有利于胃癌的精准筛查(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级)(图1)”

“本共识使用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GRADE)方法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

证据级别分为4级:

高级,即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

中级,即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把握;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亦有可能差别很大。

低级,即对效应估计值的把握有限;真实值可能与估计值有较大差别。

极低级,即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无把握;真实值与估计值可能有极大差别。”

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胃癌筛选是强推荐,证据级别为极低级。

图1 血清生物标志物用于胃癌筛选推荐强度和证据级别

(三)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的胃癌筛选全国多中心研究

2018年中国胃肠道早癌防治联盟在“GUT”发表了“中国高危人群胃癌风险预测方案制定与验证:一项全国性多中心研究” [3]。

⑴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在胃癌与非胃癌病例的结果(图2)

图2 胃癌与非胃癌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

⑵有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讨论(摘译)(图3)

“筛选需进一步筛查的胃癌高危人群时,全面理解胃癌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

在本研究中,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血清胃蛋白酶原I/II比率、血清胃泌素G-17浓度、抗幽门螺杆菌IgG状态、食用腌制食品以及食用油炸食品是G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以往研究中明确的因素一致。

①大量证据表明,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在40岁以后。

②与女性相比,男性罹患胃癌的风险更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环境或职业暴露以及生理差异。

③富含N-亚硝基化合物的腌制食品和油炸食品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和发病率。

④此外,我们的数据还表明,血清生物标志物(即血清胃蛋白酶原I/II比率、血清胃泌素G-17浓度)对(非交界性)胃癌和(肠型)胃癌的预筛选有价值”。

图3 有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

血清生物标志物胃蛋白酶原、胃泌素G-17反映胃粘膜功能,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重要指标;结合多种风险因素,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下降以及胃泌素升高对于胃癌风险人群筛选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


申振宇
申振宇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