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糖尿病 >

糖尿病介绍,什么是糖尿病

介绍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糖高等。

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13 年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 10.9%。过去 30 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2 型糖尿病尤为显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 90% 以上。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糖尿病真的可以恢复到无需吃药?有这种特点的糖友最有可能实现

张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也存在明显差异。

  •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1 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 型糖尿病为多基因和多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
  • 妊娠糖尿病主要和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
  •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包括基因突变、药物、胰腺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需加以注意:

  • 直系亲属(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
  • 肥胖或超重者,肥胖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
  •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
  •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
  • 长期过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空腹饮酒。

常见疑问

问: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吗?

答: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些跟生活习惯有关,有些无关,所以不能笼统的认为是吃多了才得的病。

血糖调节能力很好的正常人,即使大吃大喝也不会高血糖。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

所以,爱吃的人不是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管不住嘴确实可能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7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任卫东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症状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之后。

  • 多尿:因血糖升高导致尿糖排泄增加引起渗透性利尿,尿液排出增加,夜尿增多。
  • 多饮:尿液排出增加导致人体缺水,常感觉口干,饮水量增加。
  • 多食:由于葡萄糖通过尿液丢失,以及营养物质利用障碍,机体处于能量不足状态,容易感觉饥饿,摄食增加。
  • 体重下降:机体处于能量不足状态,且尿液排出增加导致机体脱水,共同导致体重下降。
  • 疲乏:与饥饿的原因相同。机体无法利用食物中的能量,也无法获得所需能量。
  • 视力模糊:糖尿病初期,血糖波动较大,可使房水、晶状体中渗透压改变,从而引起屈光度改变,引起短期的视力模糊;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后期可发生视网膜病变,发生永久性的视力损伤。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 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1 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

    高血糖高渗状态:多见于 2 型糖尿病。

  •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视力下降和失明。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以没有症状,多是发现泡沫尿等情况才有所察觉,之后可能会出现足部、腿部或全身肿胀,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多见,表现为下肢冰凉、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也可能出现冠状动脉及脑血管粥样硬化。

    糖尿病神经病变:常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表现为肢端麻木、针刺感、灼热等。

    糖尿病皮肤黏膜感染: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尤其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

    糖尿病大疱病: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皮肤病变,疱疹边界清楚,壁薄透明,内含清亮液体,多位于四肢末端。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足部的感染、溃疡和坏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糖甲视频: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李连喜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主任医师

如何预防

由于糖尿病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 饮食习惯的调整: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
  •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注意减重,并使体质指数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 适宜锻炼,避免久坐不动。
  • 积极控制高血脂、高血压。
  • 若直系亲属患有高血糖,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运动可以减少糖尿病风险吗?

贾钰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主任医师

检查
  •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腹围、体重、血压、心率等。

  • 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反映身体在没有进餐的条件下维持糖代谢稳态的能力。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反映身体对糖负荷的处理能力。
    尿糖试验:当血液中的葡萄糖超过了肾脏的承受力,会在尿中出现葡萄糖。阳性结果是发现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 A1c(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可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 胰岛 β 细胞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 C 肽释放试验,反映基础和由葡萄糖介导的胰岛 β 细胞释放胰岛素的能力。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空腹血糖5.7正常吗?

孙香兰 山东省立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治疗方式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消除糖尿病症状、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积极锻炼、减重、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

  • 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按起效的快慢和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四类。
    速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

  • 口服降糖药
    双胍类:主要用于超重或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用于 2 型糖尿病,双胍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联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 2 型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用于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二肽基肽酶 Ⅳ 抑制剂(DPP-Ⅳ 酶抑制剂):用于 2 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可以促进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从而降低血糖。

  • GLP-1 受体激动剂或类似物
    需皮下注射。

    可以促进胰岛素释放、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延迟胃排空等,因此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降低体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市场常用药物有利拉鲁肽、艾塞那肽、贝纳鲁肽、利斯那肽、度拉糖肽等。

手术治疗

  •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本质是一种减肥手术,通过减重来改善肥胖,从而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内镜治疗糖尿病,不再是传说

李政奇 中日医院 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 医师

营养与饮食
  •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小白菜、燕麦等,避免食用稀饭、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 糖尿病患者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 6 克,有高血压者应少于 3 克。
  • 糖尿病患者应忌酒,饮酒可干扰血糖控制和饮食治疗计划的执行,大量饮酒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7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任卫东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注意事项

日常注意事项

  • 定期监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学会在家监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并学会如何识别和治疗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如何处理低血糖。
  • 规律锻炼: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瑜伽、骑车、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 5 天,每次运动 30 分钟。
  • 足部和皮肤检查:学习观察脚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
  • 定期医院随诊:定期至医院随诊评估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情况,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 1 次眼底检查。

常见疑问

问:早上起来空腹血糖很高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答:如果已经严格饮食控制,并且遵医嘱用药,清晨空腹血糖仍很高,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 黎明现象:体内许多升糖激素都是在早晨分泌的,比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从而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 苏木杰(Somogyi)现象:见于半夜有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人体为了升高血糖会分泌很多胰高糖素等,结果矫枉过正,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不要自行判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并自己随意调整药物,应该及时求助于内分泌科医生。看医生之前,建议先测一下睡前、凌晨三点和晨起空腹的血糖,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怎样调整药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请您一定要换针头! 针头使用一次就要更换! 针头不重复应用!!!

张娟 新乐市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预后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却不能根治的慢性病,如血糖控制良好,可不影响预期寿命。

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饮食及运动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一般在怀孕结束后可得到缓解。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洪靖 中日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推荐医生 7001位 推荐医院 197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