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如何筑牢防止猝死的四道防线?
猝死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保护好这四道防线,可帮助预防猝死发生。1.第一道防线:防止冠脉斑块形成有助于从根本上预防猝死。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作息规律、积极控制三高等,这些措施可有效预防斑块生成,即便是已经有斑块的人群,也能延缓其发展的进程。2.第二道防线:发生了斑块的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服用药物,同时定期随访,将斑块控制在稳定的状态下,预防斑块破裂。3.第三道防线:在斑块不慎破裂后,就要防止室颤发生,要保持冷静采取舒适的体位就地休息,立即呼叫救护车,注意强调要带有除颤器的救护车。4.第四道防线:已经发生了室颤的患者,要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每按压30次进行人工呼吸2次,重新为患者建立血液循环。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5月09日 214 0 25 -
发生猝死的人群有什么规律?
2020年,《中国急救医学》上刊登了一项涉及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结果发现猝死人群身上存在5个特征。1.猝死者过半“太激动”“太劳累”。诱发猝死的原因中,占比较高的为情绪激动(26%)、劳累(25%)、血容量改变(8.9%),其余的诱因包括有饮酒、轻微损伤等。本身没有心脏病的年轻人,对于猝死这件事存在有很大的侥幸心理,常常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而这些均是导致猝死发生的主要行为。2.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猝死中占比最高的类型,比例达到了57.8%,其中过半患有冠心病,而肺源性猝死占比为21.6%、脑源性猝死为9.21%。对于有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发生猝死的几率会明显增加。3.发生猝死前,伴有以下体征。猝死前患者身上会有一系列的体征,约有20.1%为突然发作、16.71%在睡梦中出现、7.49%出现呕吐症状,除了这些症状外,还可能有呼吸困难、头晕、胸痛等症状。4.猝死患者中,高血压最常见。猝死人群中约有37.95%罹患高血压,除高血压外,约有30.02%罹患心脏病、23.79%罹患糖尿病。5.30岁~63岁,是高发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最为高发的阶段。中年人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下,生活压力大,常加班熬夜,容易导致“三高”,而“三高”容易诱发冠心病,最终可能会导致猝死。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5月09日 198 0 24 -
心脏性猝死有哪些预警信号?
1.心脏性猝死发生前身体会出现一些信号,胸痛、胸闷或心前区不适这3个症状是最为常见的。2.异常先兆一:感觉到短暂的心绞痛、吞咽费劲,部分患者会有3~5分钟的胸闷症状。3.异常先兆二:胸口感觉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且有心慌、乏力、头晕等症状。4.异常先兆三:血压正常的人突然出现低血压,且有冷汗、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一般会在情绪激动、饱餐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5.以上这些症状所出现的时间长短不固定,有些人只有几分钟、有些人则有半小时,但大部分的发病时间都不会很长,只要是出现症状,都要及时就医。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5月09日 265 0 27 -
哪些人容易被“猝死”盯上 远离猝死,守护健康
管思彬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23日 106 0 3 -
运动后发生心脏骤停有哪些原因?
1.过度运动会导致心肌缺血。即心脏供血不足。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会使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但供血不足时,心肌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2.心律失常。过度运动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干扰心脏正常的电信号传导,导致心脏骤停。3.电解质紊乱。剧烈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大量出汗,排出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补充不及时或不均衡,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这些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4.其它潜在因素。个体的心血管状况、基础健康状况、运动适应性等因素也会对过度运动后心脏骤停的机制产生影响。有些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脏病变或心血管风险因素,过度运动可能使这些问题加剧,导致心脏骤停。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10日 161 0 21 -
猝死有哪些先兆?警惕猝死预警信号,守护心脏健康
管思彬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02日 81 0 1 -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猝死?
冬季是猝死高发季。据统计,猝死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比春夏要高出20%左右。我国猝死人群数量更是居全球之首,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猝死,老年人更是猝死的高危群体。那么哪些人容易发生猝死呢?一、高血压患者最容易猝死。在猝死的患者中,患有高血压最为常见,占比约38%;心脏病占30%,糖尿病占23%,其次是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血压是猝死的危险因素。1、冠状动脉疾病起主导作用。研究者Rapsomaniki等人发现,高血压患者在其30岁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正常人高约30%,而血压每升高20/10mmHg,猝死的风险便会增加20%,冠状动脉疾病的存在起着主导作用。另一项芬兰的研究在18.9年的时间里,随访了有和没有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混合人群,发现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10mmHg,心源性猝死风险分别显著增加15%和17%。2、左心室肥厚导致高血压猝死风险增加2倍。发表在Hypertension杂志的一项研究纳入了3242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都没有冠心病或者脑血管性心脏病,研究者对患者进行完整的临床检查长达10.3年,期间发现一共有33位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他们的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组患者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0.3/100患者年和0.07/100患者年。3、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猝死风险增加6倍。在有糖尿病以及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中,上述比例分别为0.51/100患者年和0.07/100患者年,具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高六倍。二、头号杀手——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就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在猝死的诱因中,心源性猝死大概占了6成。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心源性猝死人群高达700万。遗憾的是,心源性猝死没有征兆。以下六个表现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信号。1、体检时心脏有杂音。2、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尤其是劳累时出现。3、在活动或应急时出现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常常提示有心脏问题。4、在活动劳累时,发现呼吸急促或有窒息感。5、有心悸症状,还可能伴随出汗、头晕、恶心等症状。6、有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或者猝死家族史。三、多数猝死者往往过于激动或过于劳累。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猝死者生前太激动、太劳累。其中,情绪激动的猝死者占比26%,过度劳累的猝死者占比25%,剩下的还有血容量改变、饮酒、过饱、轻微损伤等。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新馆•心血管》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生气导致心梗或猝死的全过程。生气容易猝死是因为,当人在生气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上调骨髓白细胞就会生成,进而促进冠脉炎症,增加斑块易损性,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人体在经历过度的体力劳动加班或者熬夜之后,心脏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机体就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症状。3.在过度劳累之后,一部分人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这种情况之下,心脏的负担会明显地升高,其中血压的升高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心率的加快,会导致心脏的耗氧量明显增加,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心绞痛,也会出现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肌衰竭,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心脏健康,避免过度劳累。四、30-53岁的中年人,更容易猝死。30-5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1.猝死为何更易在中年人发生?中青年比其他年龄层段的人,有更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他们的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他们不重视身体检查,经常加班熬夜。2.近年来,中青年患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他们常常在出现心脏患病征兆时未能及时发现,加之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以及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在无形中增加了中青年潜在疾病的危险,中青年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3.中青年人往往背负庞大的生活压力,在不清楚身体状况、不重视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能会加班熬夜、压缩休息时间、不规律进行,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2月21日 208 0 22 -
抗精神病药为什么会导致猝死?
目录1、什么是猝死?2、猝死原因分析3、猝死的应对策略抗精神病药的某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如肺栓塞、脑梗塞、粒细胞缺乏、麻痹性肠梗阻、恶性综合征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猝死的情况发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机械性的窒息,也可能会出现猝死,这些都是可以查出它的原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意外猝死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3倍,占这一特定人群死亡率的20%。第2代抗精神病药虽相较第1代抗精神病药在安全性上明显提高,但仍需要关注药物相关心脏毒性。一项研究抗精神病药物与猝死的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已被报道,患者死亡的比值比(ORs)为奎硫平1.72,奥氮平2.04,氟哌啶醇2.97,利培酮3.04,氯氮平3.67,甲硫哒嗪4.58。1、什么是猝死?猝死(SuddenDeath,SD),又称急死,是指事先未能预测的非创伤性突然死亡现象,系一临床综合征,属于急症(俗称暴死)。医院猝死是指发生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内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Sudden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具体的量化时间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有人认为也包括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如果发现或抢救不及时,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这里指的是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导致的死亡。患者生前未查出致死性躯体疾病,突然发生死亡,死后尸检无可解释的死因,有报告认为此种猝死可能为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发生率约为0.5%,具体机制可能为药物损坏细胞膜的泵,导致细胞内外的钾离失衡,导致心肌的应激性升高,所以才会产生的异位、自律性的增加,最终导致心律失常(如室颤、心室扑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两个主要副作用为体位性低血压和心肌电传导的改变,尤其显示心电图QT间期的延长,严重时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易致昏厥,可发展为室颤甚至猝死。猝死的临床表现为晕厥、抽搐、发绀、心跳呼吸停止。总之,三要素六个字:因病突然死亡。猝死三个基本要点:①出乎意料(死亡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死得不明不白);②自发过程(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③进展迅速[1]。猝死从发病到死亡时间:WHO(1976):≤6h;心脏病专家:≤1h,最长6h;美国国家心脏与血液学会:≤24h。2、猝死原因分析关于猝死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在猝死中占比约80%。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意外猝死人数最多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事件。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脏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降低,较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基于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应聚焦于心源性猝死。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胆硷作用,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心肌损害,容易引起心肌劳累、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药物引起的心动过速对正常人不成问题,但对大多数心肌缺血者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因精神症状而饮食差或拒食,又因持续的精神运动兴奋、体力消耗大,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致血钾降低或心肌缺钾,心肌兴奋性增高,窦性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室颤,导致心律紊乱发生猝死。多次复发、长期住院的病人,因长期大剂量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药物,极易导致病人心跳持续加速、心肌劳损、供血不足,致心律失常。数年以后,其心脏应激性显著下降,一旦发生心肌危象,病人心脏已处于失代偿状态,往往来不及采取抢救措施,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病人原有器质性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在使用精神药物时更易发生猝死。拒食呕吐者,营养差,易产生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对抗精神病药耐受性差,易致猝死。QTc间期延长可能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及心源性猝死。QT间期为心电图上Q波到T波结束的时间间隔,代表心脏复极的过程。QTc间期是通过计算方式校正后的QT间期。心脏复极与心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消除QT间期受到心率的影响,临床上往往使用校正后的QTc代替QT间期,常用的方法有Fridericia公式和Bazett公式,分别记作QTcF和QTcB。QTc间期的监测通常选用12导联心电图,由计算机自动校正QTc间期。通常情况下,男性QTc≥450ms,女性QTc≥470ms被定义为QTc的延长。抗精神病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表面离子通道引起QTc间期延长。有研究者指出,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中QTc>500ms或者服药后比服药前QTc基线高出60ms的患者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torsadesdepointes,TdP),这也是抗精神病药引起心源性猝死可能的原因。对于QTc间期≥500ms时,应停止相关药物的使用,必要时纠正电解质水平,并进行额外的心电图随访。2019年英国心律协会(BritishHeartRhythmSociety)发布了针对抗精神病药引起QTc间期延长患者的管理指南,当男性QTc间期<440ms,女性<470ms时无需处理,除非心电图表现为出现T波形态异常,可进一步进行心脏学检查。在男性QTc间期440~500ms,女性QTc间期470~500ms时,考虑减少抗精神病药剂量或改用疗效较低的药物,重复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考虑心脏学检查。当QTc间期>500ms时,需要立即进行心脏病学检查并停用可疑的抗精神病药或改用疗效较低的药物。如果患者有晕厥症状或晕厥前征兆,应立即进行心电监护,以监测室性心律失常。(2)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很强的神经阻滞作用和镇静作用。可以抑制呼吸中枢,多数病人往往同时服用氯硝安定、阿普唑仑等镇静催眠药物,从而加强了对呼吸中枢的抑制,容易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而猝死。(3)夜间迷走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加之反复多次住院、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咽喉反射迟钝,以致胃内容物逆流误吸进入呼吸道,物理刺激使气道、肺内支气管渗出液迅速增加,导致肺水肿和窒息而死亡。咽后部环状咽部括约肌是防止食物回流的保护性作用,可被抗精神病药物抑制,临床可以见到因为患者在进食中(吃苹果、吃馒头等)噎食窒息死亡和因呛水导致主动脉壁破裂猝死的案例。3、应对策略(1)定期检测心电图口服抗精神病药时,尤其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脏病等)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在启用抗精神病药或增加抗精神病药剂量后8~12h应及时开始QTc间期监测,监测频率以药物半衰期以及心电图表现具体制定。(2)合理用药剂量不宜太快,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重点关注高危患者,从入院起就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精神病人首先要提倡合理用药,日药量不宜过大,尤其对首次住院、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者易首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对年老体弱、营养状态差、酒精中毒者更应慎重。同时加强心脏监护,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营养状况,严格观察和巡视,对过度兴奋、营养不良者在控制症状的同时,应注意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减少猝死发生的可能性。常见抗精神病药物QTc程度分组:高危险组包括:硫利哒嗪、酚噻嗪类、舒托必利、苯酰胺类、哌迷清、二苯基丁酰哌啶类等。次高危险组包括:氯氮平、氯丙嗪、氟哌利多等。中度危险组包括: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等。低危险组包括:利培酮、喹硫平。极低危险组包括:奥氮平。因此,临床对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使用奥氮平较多,其对心脏QT间期延长风险较低。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各文献记录评论不一致,但临床上阿立哌唑倾向于低危组,齐拉西酮倾向于中危组。(3)规范管理夜间猝死发生率较高,精神病人发生猝死,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针对可能发生猝死的因素,需提高警惕,加以预防。①勤巡视,多观察值班护士要勤巡视,多观察。尤其是首次住院且合并躯体疾病的病人,在用药和加药的初期,既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同时也要观察病人的躯体情况和有无药物的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给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有利于药物的使用和剂量的调整。夜间是医务人员容易疲劳的时间段,其注意力和警觉性均下降,此时应加强巡视,一旦患者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如有危重患者抢救,需增加晚间时段的护理力量。加强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健康宣教。告诫病人,在服药2小时内不宜做体力劳动,最好卧床休息。起床不宜过快、过猛,如厕后起立时动作也要缓慢,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及时为病人解除便秘,保持大便的通畅,减少猝死的诱发因素。护士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对老年病人吞咽有困难者要加强饮食护理,密切观察进餐情况,对痴呆、抢食、暴食者护士须亲自给其喂食,以控制进餐的速度。对服药量大、药物反应重、咀嚼无力而吞咽困难的患者,要及时向医生反映情况,给患者喂饭时采用坐位或半坐位,其速度不易过快。②抢救及时有研究显示:一般猝死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病人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尤其深夜查房要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重视病人的主诉,及早发现猝死预兆。平时护士要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掌握心肺复苏法。一旦遇到猝死病人能熟练运用为抢救赢得时间。完善抢救设备,应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重点抢救器材如氧气、急救药品、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设备、吸痰器、除颤仪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保证。重视急救仪器的日常管理,维护,确保完好率为100%;定点放置,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对各种新仪器、新设备使用前先培训,避免因仪器、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而发生医疗护理风险。对长期住院、慢性衰弱病人,要及时向家属通报,科学准确交待潜在的病危因素,或建立签定协议书制度,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住院患者在医院内死亡有很多因素,猝死一般很难预料,抢救困难,成活率低,在应对猝死的案例中,极易引起纠纷,因此,我们的医师用药需要谨慎,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开始,缓慢增量,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年长者、肥胖者、有心脏病史者),我们的护士必须做到严格执行医嘱,严格操作规程,与患者家属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发生猝死时应及时的心肺复苏,积极有序的抢救,保存好证据,耐心的做好解释及善后工作等,使患者和家属能及时了解病情和治疗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状态配合抢救,也为我们留下有利的法律依据,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猝死抢救的成功率。为什么人会心脏猝死?我们的心脏就像是一个电学器官,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靠电流来驱动。这些电流的电线埋藏在什么地方呢?埋藏在我们的心肌里边。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是一个完整的电流的通过。当我们在心肌梗死的时候,有一根血管完全地闭塞了,导致一片心脏的肌肉坏死,累积到后边的电线有可能会完全断掉,心脏就不会跳动了。当然也可能心脏某个电线漏电冒火花就是室颤,我们在抢救病人时,会拿除颤仪来电击这个病人,可以让心脏恢复跳动。③预防为主猝死以预防为主,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和家族史,详细的体检和心电图检查,治疗中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开始,缓慢增量,对于高危人群(年长者、肥胖者、有心脏病史者),应谨慎用药。猝死是悲剧,然而,猝死唯一的好处,理论上痛苦最小。心情好心脏才会好,现代医学最大的悲哀就是把心脏看成了一个机械泵,半数冠心病不是死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而是死于我们的敌意情绪。心脏有智慧,它可以跟我们全身的器官沟通,治疗心脏病的最好的药物不是他汀,不是阿司匹林,而是乐观和爱。所以我们要牢记猝死病人的特点,把这些有猝死风险的病人当成刚做青霉素皮试的人对待,绷紧安全的弦,按我们的猝死风险管控方案做好预防,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医疗本身所具有危险性决定了医生从事的是一种“专业性的冒险”行为,患者接受的是一种“危险的忍受”行为,医生身负专门的职业技能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重托,理应恪尽职责,谨慎细致地履行合同义务,满足患者的合同目的,尽其所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并使患者能够通过合理途径获得救助。参考文献:1.纪莲莲.猝死复苏后的护理方法和体会[J].基层医学,2021,22:352-353.2.高政群.心脏病患者猝死1例抢救与护理[J].基层医疗论坛,2021,17:3146-3147.3.BAPGuidelinesEvidence-basedguidelinesforthepharmacologicaltreatmentofschizophrenia:UpdatedrecommendationsfromtheBritishAssociationPsychopharmacology4.精神科护理5.何路遥于文娟黄晶晶李华芳【综述】第2代抗精神病药引起QTc间期延长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54(1):50-566.【云讲坛】陶云海: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相关问题的探讨原创陶云海SCH通讯2021-08-2712:007.FulvioA.Scorza,Antonio-CarlosG.deAlmeida,CarlaA.Scorza,RobertaM.Cysneiros&JosefFinsterer(2021)Suddendeathinschizophrenia:payspecialattentionanddeveloppreventivestrategies,CurrentMedicalResearchandOpinion,DOI:10.1080/03007995.2021.19370898.WangS,HeM,AndersenJ,LinY,ZhangM,LiuZ,LiL.Suddenunexplaineddeathinschizophreniapatients:Anautopsy-basedcomparativestudyfromChina.AsianJPsychiatr.2022Nov3;79:103314.doi:10.1016/j.ajp.2022.103314.Epubaheadofprint.PMID:36399950.9.CC讲坛第29期于2019年1月25日在北京东方梅地亚中心M剧场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进刚出席并演讲,题目为《现代医学挽救不了迷失的心》。
师建国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1月04日 212 0 0 -
猝死前有哪几个预警信号?
1.胸闷、心悸、气短。胸闷、心悸和气短是心脏疾病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的主要血管,当这些血管狭窄或堵塞时,心脏肌肉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导致心脏缺氧。这种缺氧状态会引发胸闷、心悸和气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头痛、头晕、恶心。头痛、头晕和恶心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血栓、脑出血和脑梗死等。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某一区域的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引发相应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猝死。3.出汗过多、疲劳、失眠。出汗过多、疲劳和失眠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症或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长期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心脏疾病。此外,这些症状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10月17日 195 0 24 -
什么是心脏骤停,该怎么办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性至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如果平时发现有人突然晕倒、意识不清,首先要确定周围环境安全,然后判断患者有无呼吸、脉搏消失,若无生命体征,则要立马大声呼叫周围的人帮忙拨打120,有条件的话准备除颤仪,去枕平卧,解开衣物,行胸外按压。
范进峰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10日 131 0 1
心脏骤停相关科普号
吴灵敏医生的科普号
吴灵敏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律失常一病区
7383粉丝3.3万阅读
管思彬医生的科普号
管思彬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心衰专科
1195粉丝3.6万阅读
陈康玉医生的科普号
陈康玉 副主任医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350粉丝4.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郑黎晖 主任医师阜外医院 心律失常一病区
房颤 143票
心律失常 116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9票
擅长:房颤,血管迷走性晕厥,室上速/室早/房扑/房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
推荐热度4.9陈松文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 心内科
房颤 196票
心律失常 114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6票
擅长:1.运用导管消融(国家卫健委介入培训导师,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脉冲消融等)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速、房速、室上速、室早、房早等;熟练应用零射线技术进行射频消融。 2.起搏器植入(国家卫健委介入培训导师)治疗,如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的起搏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三腔起搏器CRT)治疗心力衰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包括皮下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希浦系统起搏等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等。 3.心源性脑卒中的防治: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卒中等相关治疗。 4.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病的治疗。 5.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治疗。 -
推荐热度4.8赵亮 主任医师上海市胸科医院 心内科
房颤 219票
心律失常 84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4票
擅长:心律失常诊治,尤其擅长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预激综合征、心房扑动、房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起搏器的植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