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运动康复的首要原则--躯干稳定性训练
关于腰背疼痛不适,目前很流行徒手手法治疗,例如整骨手法,整骨大牛们“咔咔”把颈椎或腰椎掰那么一下,脊柱马上就舒服多了。
整骨,是一种关节松动的手法。它能即时增加颈、腰椎的活动范围,效果拔群,其中有部分患者效果很好,并且多数进行治疗的患者病痛会改善,可部分人会没多久原来的不舒服状态或疼痛又回来了,还有部分患者,手法过后症状甚至加重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那就是颈、腰椎的正常关节活动只是反映了脊柱多方向活动能力,增加/恢复脊柱关节活动度能改善脊柱活动范围或使动作更便捷容易,但是并没有增加身体对抗重力/外力等能力,甚至使脊柱不稳定节段(如腰突节段)的保护机制被解除。而当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弯腰拿重物)症状会重新出现。
所以手法治疗之后最需要的就是脊柱对抗外力和抗不稳定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脊椎稳定性。
脊椎的稳定性包括两个因素:
静态稳定机制:是椎体、椎间盘、韧带等,它们扮演了硬性支撑作用和维持脊椎形态功能。
动态稳定机制:是脊柱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肌肉,而肌肉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让脊柱稳定,第二个是让脊柱运动起来。
当我们应用脊柱稳定性(spinestability)、核心稳定性(corestabilization)、和稳定性训练(stabilizationexercise)这些术语时,每一个专业人认识是不同的。
一个生物力学家来说,就是关于那些达到临界点时会变得不稳定的力学结构。
一个外科医生也许会视异常的关节运动模式为不稳定,并认为可通过改变解剖结构(手术)而纠正。
一个物理治疗师可能将肌肉共同收缩模式或异常姿势视为不稳定的象征并试图激活一组或一些肌肉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
脊柱稳定的重要性核心训练、腹肌训练和核心的硬度与稳定性是疼痛控制、运动表现提高、损伤恢复的本质。
相关的解释包括几方面:
1.身体近端的硬度(躯干的稳定性)加强了远端的竞技水平和肢体的速度
我们首先想一下胸大肌的例子:
近端起于胸廓,越过肩关节,远端止于肱骨。肌肉收缩时会缩短。
现在想象一个特定的活动:手臂在肩关节屈曲,肌肉缩短产生手臂运动,但同样的肌肉缩短也会使胸廓向肌肉的远端及手臂的方向屈曲。
因此,仅用胸大肌不会产生快速的或强有力的推举或拳击动作。
然而,若肌肉近端固定(即胸壁不动),胸大肌缩短的100%的成分都会产生远端活动,使手臂产生快速而有力的运动。
所以具有刚性的躯干也能使用相同的方式锁住髋部肌肉的近端,产生快速的退步活动。
如果核心稳定性缺失,会引起短跑时躯干伸展/屈曲,从而影响速度:一些本应表现为腿部速度的力量被剥夺了。在抬举、上楼、搬运、跳跃时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
近端的刚性(硬度或稳定性)加强了远端的运动和竞技水平。
这就需要训练核心稳定性的原因。
2.肌肉动力稳定系统是灵活的脊柱成功负重的根本
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不能设计出类似脊柱这种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兼顾的结构——一条直的、一端支撑的、坚硬的物体。
一方面,它可以承受压力、剪切力和扭转力负荷的;同时,它又很柔软,拥有柔韧性,可以运动。
而我们的脊柱在这两方面都能做到——可以屈曲、能允许肺内充满空气,甚至能允许我们跳舞,同时又可以支撑我们的身体,承受压力、剪切力和扭转力负荷。
脊柱是这样一个具有柔韧性、允许平滑运动的美丽结构,但当要求承受负荷时,则需要一个三维拉线系统来保持刚性和稳定。
这个三维拉线系统中,肌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肌肉系统及相关筋膜层的分析显示出肌肉动态稳定系统的作用:产生平衡的刚度,消除弯曲变形和损伤的可能性。
而现代单一固定的生活方式很容易破坏脊柱肌肉的协调性,打破脊柱肌肉系统的稳定性。
3.椎间盘损伤导致其高度降低,椎体间产生异常的微小运动
微小运动刺激感觉神经,引起腰背痛和放射痛。躯干肌肉共同收缩产生的脊柱刚性可使这种微小运动最小化从而控制疼痛。
肌肉共同激活产生的硬度可以消除关节的微运动,这种微运动可导致疼痛和组织退变。
因此,稳定性(stability)是脊柱疾病及运动损伤患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任何负重组织失去理学上的完整性都会引起身体硬度(stiffness)丢失,增加节段不稳定的风险。
这种不稳定既可以引起损伤也可以继发于损伤。
脊柱不稳的危害
事实上很多极度脊柱不稳的患者长期都在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一部分人活的都是小心翼翼的,甚至有些人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些患者往往是经过很多传统的疗法治疗维持在一个“不痛和痛”之间的灰色地带,这类患者最恐惧的就是“动他的腰”,或者长时间使用他的颈椎。
在脊椎不稳的情况下,甚至开个门,咳嗽一下,弯个腰等就会导致不稳节段椎间盘刺激神经根、节段错位等导致症状复发,然后需要卧床几天、一周、半个月等神经水肿减轻或消除才会好起来。
而颈椎不稳的患者,久坐的情况下,一旦颈椎深层和浅层的肌肉疲劳,再加上颈椎姿势不良或者呼吸模式不良,就会导致颈椎关节产生“错位感(横向移动”从而挤压、牵拉脊椎节段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产生一些列颈椎不适症状。
而所有的运动系统组织损伤都会引起关节松弛,导致相应的关节失稳。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1)韧带扭伤或损伤时会引起关节松弛以及运动时活动节段负重不稳定。
2)腰椎间盘突出伴随椎间盘高度降低会导致脊柱损伤节段产生过度微活动。
那么怎么办呢?
脊椎疾病不仅仅需要通过各类手法恢复受限节段的活动度,还需要进行脊柱的稳定性恢复和提高性训练,这类训练不仅仅对脊柱病患有用,同时也能提高因为脊柱稳定性不够导致运动表现不好的运动员。当然,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不仅仅对脊柱稳定性具有强大的挑战,四肢关节在运动或赛场上也同样面临稳定能力的挑战,所以这些原理同样适用于四肢关节损伤的恢复策略。
本文是吕海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