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亮 三甲
吴亮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病内科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从概念、病因到临床表现和诊断

5467人已读

以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主要代表的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确诊高度依赖胃镜等侵入性设备,很多人可能即使出现了溃疡病的相关症状,但是因为“嫌麻烦”或者因为对胃镜检查的心理畏惧,没有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通过自行购药、服药或在小诊所尝试性治疗后“扛”到病愈,因而错过了确诊溃疡病的时机。然而,这种“粗暴式”的处理是不正规的,存在溃疡治疗不彻底、复发以及引起严重并发症等风险或隐患。消化性溃疡是一类特殊的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诊断均有自身特点,且良性的消化性溃疡发展为恶性的胃癌也有一些特殊的预警信号。本文针对以上方面一一做介绍。

一、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1、消化性溃疡的概念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都属于消化性溃疡。大家可能都知道胃可以“消化”食物,并大概了解“消化”一词的意思: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转变成能够溶解于水并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人体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本来是用来消化外来食物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消化液“敌我不分”,把人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当作食物给消化了,形成深度超过黏膜肌层的“坑”,就是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需要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实实在在的看到,我们自己一般情况下很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是,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口腔溃疡”的经历,很多人应该也曾经对着镜子亲眼目睹过口腔溃疡的“尊容”!其实,胃、十二指肠溃疡跟口腔溃疡都属于“溃疡”,病灶特点是相似的。

2、消化性溃疡的一般特点

(1)黏膜缺损直径至少0.5cm,并且深度超过黏膜肌层

注:胃壁分五层:胃黏膜上皮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胃溃疡时,黏膜缺损至少已达到第三层!

(2)我国发病率尚无确切数据,相关报道发病率约16%-33%

(3)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其中以胃和十二指肠最常见

(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于胃溃疡。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病因有哪些?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发病率分别为80%-90%、90%-100%。

(2)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以及中和胃酸,使胃部更适合它们“居住”,然后大量繁殖后代,并破坏胃黏膜,当胃黏膜损伤到一定程度,胃酸、胃蛋白酶就可以很顺利的溜进去消化胃、十二指肠组织本身了。

2、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胃、十二指肠壁所致,有句话叫做“无酸,便无溃疡”!

3、药物损害

(1)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保泰松、吡罗昔康、罗非昔布、塞来昔布、尼美舒利、萘普生、萘丁美酮、对乙酰氨基酚)、氯吡格雷、氯化钾、磷酸盐、糖皮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抗肿瘤药等,都可以通过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或阻碍黏膜修复、重建,从而诱发消化性溃疡。

(2)在服用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中,15%-30%会患消化性溃疡。非甾体抗炎药可使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6倍,而老年人中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约25%与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有关。

4、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1)胃排空障碍时,食物在胃内反复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可以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如果同时伴有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以损伤胃黏膜,并引起胃溃疡。

(2)胃排空过快时,大量胃酸、胃蛋白酶随食物快速进入十二指肠,可以诱发十二指肠溃疡。

5、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1)进食高盐饮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食物、偏酸性食物等均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溃疡发生的危险性。

(2)吸烟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于不吸烟者:烟草既可以引起十二指肠持续酸化,增加十二指肠溃疡发生风险;同时,也可以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溃疡。

6、应激、心理因素

应激刺激以及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等容易诱发消化性溃疡。

7、遗传因素

(1)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家族成员往往表现出“容易患溃疡”的特点,溃疡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溃疡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一些有溃疡病家族史的人,其胃里分泌胃酸的细胞数目明显多于正常人,分泌胃酸的量也就明显高于正常人,所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3)O型血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较其他血型者高。

8、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

一些特殊疾病可以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害或者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这些疾病包括:胃泌素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储积病、多发内分泌肿瘤I型、慢性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a-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慢性胰腺炎和胆囊纤维化等。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哪些临床表现?

1、共同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症状。

(1)性质特点:呈隐痛、钝痛、烧灼痛等,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2)节律性:与饮食有明显的相关性,疼痛的发作大多数有规律可循(疼痛规律紊乱往往不是好事,例如胃癌时!)。

(3)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不慎、药物影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服用抑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4)其它常见症状:除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反酸、嗳气、胃灼热、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2、胃溃疡的临床表现

(1)好发年龄:中老年人。

(2)好发部位:胃角和胃窦小弯。

(3)疼痛部位:中上腹或左上腹。

(4)疼痛规律:多表现为餐后痛(饱餐痛),于餐后0.5-1小时左右疼痛明显。因餐后胃酸分泌增加,而且进食后食物也会刺激破损的黏膜,引起疼痛!

(5)可癌变:癌变率约1%-3%!

3、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

(1)好发年龄:青壮年。

(2)好发部位:十二指肠球部。

(3)疼痛部位:中上腹或右上腹。

(4)疼痛规律:多表现为餐前痛(饥饿痛、空腹痛),于餐后2-4小时(大约在下次进餐前,相当于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餐后疼痛反而缓解。因饥饿时胃酸分泌,而此时处于空腹状态,胃酸在没有跟任何食物混合、中和的情况下,就从胃内进入到十二指肠,直接刺激十二指肠的溃疡面,引起疼痛!

(5)疼痛周期:秋末至春初较冷的季节更为常见。

(6)一般不会癌变!


4、特殊类型消化性溃疡及其临床表现

(1)无症状性溃疡

约15%-35%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在因其他疾病做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穿孔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首次被发现。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多见。维持治疗中复发的溃疡半数以上无症状;无症状性溃疡在非甾体类抗炎药诱发的溃疡中占30%-40%。

(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多发生于胃体上部后壁或小弯侧,且以巨大溃疡多见,需与胃癌鉴别。疼痛多无规律,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较为突出。

(3)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

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约占全部消化性溃疡的7%,十二指肠溃疡往往先于胃溃疡出现。一般认为,胃溃疡如伴随十二指肠溃疡出现,则其恶性的几率较小,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4)幽门管溃疡

中上腹疼痛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抑酸治疗往往效果差,容易出现呕吐等出口梗阻症状,此外,穿孔或出血的并发症也较多。

(5)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近端,约占十二指肠溃疡的3%。球后溃疡多具有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特点,但夜间疼痛和背部放射痛更为多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稍差,交易并发出血。

(6)应激性溃疡

指在严重外伤或重大疾病等应激的情况下,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出现的急性糜烂和溃疡。严重烧伤引起的溃疡成为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或脑神经外科手术引起的溃疡成为Cushing溃疡。

(7)Dieulafoy溃疡

多发生于距贲门6cm以内的胃底贲门处的浅表溃疡,黏膜破溃较小,但黏膜下有发育异常的迂曲或瘤样扩张的恒径动脉,一旦黏膜受损,可引起大出血,病情凶险。

(8)Meckel憩室溃疡

回肠末段憩室内含有胃黏膜、胰腺组织、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异位组织,分泌胃酸引起憩室和周围黏膜产生溃疡。

溃疡比较.jpg

四、胃十二指肠溃疡可以引起哪些并发症

1、出血

(1)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20%-25%,尤其多见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

(2)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发生率高于胃溃疡

(3)出血量多、速度快时往往表现为呕血;出血量少、速度慢时,常常表现为黑便

(4)建议出血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其确诊率高,必要时内镜下止血治疗

2、穿孔

(1)2%-1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会并发溃疡穿孔,多发生于胃窦、胃体、幽门前及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2)老年患者多见

(3)急性穿孔发生时,往往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自中上腹快速蔓延至全腹;亚急性或慢性穿孔发生时,可出现局限性腹膜炎、肠粘连或肠梗阻。

(4)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穿孔时,可出现后背部放射痛,且抑酸药治疗效果差。

3、梗阻

(1)梗阻大多数由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所引起

(2)梗阻引起胃潴留,症状表现为早饱、腹胀、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呕吐、餐后上腹痛等,反复呕吐可致严重水盐代谢紊乱

(3)如因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所致功能性梗阻,内科治疗通常有效;如因溃疡愈合后瘢痕组织收缩所致器质性梗阻,往往需要内镜下扩张或外科手术治疗。

4、癌变

(1)胃溃疡癌变的发生率约1%-3%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引起癌变!

(2)中老年、有长期胃溃疡病史、久治不愈、近期体重下降明显、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特征,需警惕溃疡癌变

(3)少数恶性溃疡经内科治疗后,在症状上可以像良性溃疡一样得到明显缓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胃溃疡治疗后一定要注意复查胃镜,必要时重复活检送病理。

五、如何诊断消化性溃疡?

1、胃镜检查

(1)可直观、准确的发现溃疡,并可钳取黏膜送病理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2)可以直接对溃疡进行分期:活动期(A1、A2期)、愈合期(H1期、H2期)、瘢痕期(S1期、S2期)。

溃疡分期.jpg

(3)可以评估溃疡出血风险、及时止血治疗。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级:

溃疡出血分级.jpg


2、X线钡餐检查

是间接手段,目前已少用。

3、幽门螺杆菌检测

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建议进一步检测幽门螺杆菌,以除外幽门螺杆菌相关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不是消化性溃疡诊断所必需,但是对于溃疡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六、良性胃溃疡发生恶变时有哪些信号?

胃溃疡癌变的发生率约1%-3%,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引起癌变。胃溃疡本身一种良性病,其发生是由于在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胃酸、胃蛋白酶将胃黏膜给“消化”掉了。我们的胃黏膜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大概每三天左右就可以更新一层,但是,如果胃黏膜长期、反复的处在损伤和修复的循环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引起细胞突变(兔子急了还咬人,好细胞惹烦了也会变坏),进而就有一小部分溃疡会发生恶变,即发展为胃癌,印证那句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溃疡部位反复修补,迟早会出现修补材料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建筑质量出问题!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说发生就会发生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胃溃疡发展为胃癌有一些特殊的信号,出现这些信号可以提醒我们及时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

1、胃癌高危人群的特征

(1)有肿瘤家族史。在三代以内亲属中有患过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肿瘤的,胃癌的发生风险就比一般人群高。

(2)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各种肿瘤(包括胃癌)的发生风险越高!对于年龄45岁以上,既往有溃疡病史,顽固不愈,如果同时伴有近期体重明显减轻、症状反复,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者,应高度怀疑癌变。

(3)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手术后残胃炎等,其胃癌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

(4)长期吸烟、饮酒的人,胃癌发生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5)长期进食过烫食物、烧烤食物、高盐或腌制食物的人,胃癌发生风险高。

2、胃溃疡疼痛的特点发生改变

(1)胃溃疡的疼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呈烧灼样或钝痛,且疼痛的发作与进食有关,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出现,以后逐渐减轻。

(2)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规律性,变为不定时发作,或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或疼痛性质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则应警惕出现了癌变。

3、胃溃疡患者出现呕血和黑便

胃溃疡患者近期经常呕血或出现黑便(柏油样大便),且粪便隐血化验的结果持续呈阳性,并且有严重贫血,提示胃溃疡可能发生了癌变。

4、胃溃疡患者腹部出现包块

胃溃疡患者一般不会有腹部包块,但是如果已经癌变,特别是已经发展到晚期胃癌时,溃疡可能会变大、变硬,此时在患者左上腹部有可能会触摸到较硬的肿块。

5、胃溃疡患者逐渐消瘦、体重减轻

溃疡病患者在短期内(近3个月内)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并逐渐消瘦、体重减轻,提示可能已发生了癌变。

6、抗溃疡药物治疗效果下降或无效

(1)胃溃疡虽然容易反复发作,但经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抗溃疡治疗后,症状一般都能够得到缓解,提示病情得以控制。

(2)如果患者反复发生胃溃疡,开始时服用抗溃疡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但是一段时间后常规抗溃疡药物治疗效果逐渐下降,甚至无效,需要警惕溃疡恶变。

7、其他

胃溃疡手术后5年以上,有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胃出血症状,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胀闷、嗳气、不适、乏力、消瘦等,需警惕吻合口癌。

吴亮
吴亮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病内科